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活態傳承 國寶“破圈”——我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觀察

      新華社記者

      悠長壯闊的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信包容的基因。我們尋根溯源,喚醒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我們觸摸未來,用文明之鑰開啟美好生活之門。

      在“活著的古城”觸摸歷史,用科技新突破講述古老的故事,讓文化遺產與城市文明共生,以文化之韻賦能青山綠水……人類文明的瑰寶,在不斷推陳出新中賡續發展,熠熠生輝。

      在“活著的古城”觸摸歷史

      尋跡古城,一磚一瓦總關情。

      1月2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平遙古城,在這座“活著的古城”中觸摸歷史、尋訪傳統,傳遞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考察調研中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

      10多年前,平遙居民范東山曾經“逃離”古城。他家位于西湖景街24號,小院里的古建筑一度“破得不能看”。2012年,平遙縣對古城內私有產權居住性質的傳統民居出臺了保護修繕補助辦法,即財政補助工程費用總額的三分之二,產權人承擔三分之一。

      2012年這一政策剛公布,范東山就報了名,成為第一位享受到該政策補貼的居民。修繕花了約26萬元,其中政府補貼17萬元。2018年,這處清代民居掛上了“歷史建筑”的標識牌。

      在平遙古城,密密麻麻分布著約3800處傳統民居。項目實施以來,已修繕1000余間民居,補助資金1200余萬元,900余居民受益。2015年,該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

      紅窗、紅門、紅燈籠,修繕后的四合院亮麗喜慶。如今,55歲的范東山喜歡坐在院里喝茶,而他90多歲的老母親常坐在門口和鄰居們聊天曬太陽。

      一座有古意的城市,不僅要有自己獨特的景致,還應有文脈的賡續。城市中的文物遺跡,是中華文明綿延的見證,也是歷史為我們留下的“我從哪里來”的珍貴線索。

      同樣生活在古城,西安市民張培林仍記得40年前西安城墻的樣子,“墻頭是雜草,墻根堆垃圾,墻體千瘡百孔、破敗不堪。”始建于隋唐、擴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墻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然而在上個世紀,西安城墻曾經幾度面臨拆除的危險。

      近年來,通過不斷修繕和探索“預防性保護”模式,西安城墻既保持了完整性,又建立起全區域監測體系。“我們設置8000多個監測點位,能及時發現病害及發展趨勢,并進行原因和險情評估,通過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消除或遏制病害的發展。”西安城墻管委會主任楊進說。

      不僅是保護高大的城墻本體,護城河、環城公園的清理整治,城墻內外新舊建筑的高度和風貌一致,城墻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都逐一實現。現在,漫步在西安城墻上,可以見到剪紙、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不時能聽到婉轉的胡琴聲和高亢的秦腔。城墻內側的順城巷里,是充滿時尚氣息的咖啡館和創意潮品店,歷史文物與現代空間如此相融共生。

      用科技新突破講述古老的故事

      歷史文化遺產,飽經滄桑,遍布各地。是科技與創意,縮短了我們與其之間的時光,拉近了山水相隔的距離。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的一座展廳中,一尊佛首雙目微閉,笑意盈盈,背后是用數字技術3D打印的模擬天龍山石窟第8窟局部。始鑿于北朝東魏時期的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歷經北齊、隋、唐等時期,留下了洞窟25個、造像500余尊。在20世紀上半葉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里,這里的240余尊造像被盜鑿,多數成為國外博物館和私人的收藏。

      2014年底,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共同合作實施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項目。他們在10個國家的30多座博物館,采集到100余件天龍山流失造像的三維數據,完成了11個主要洞窟的專業數字復原,實現了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數字化復原。實體與數字相結合的展陳方式,讓觀眾獲得了更為完整的文化體驗。

      “我凝望著它們,仿佛見到了久別的親人。”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工作了25年的原館長于灝說。

      科技為文物保護與修復注入新能量。秦始皇的地下兵團——兵馬俑,本是通體彩繪的,但兩千多年的埋藏和出土時的環境變化,讓它們華彩盡失。

      為留住兵馬俑的“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德國合作開展秦俑彩繪顏料分析保護合作研究,現已基本解決了這個難題。對于那些色彩最為豐富的兵馬俑,則與周圍的土塊一起被移送至現場的實驗室,進行更為科學精細的處理。“新的色彩保護技術至少能將文物出土時的顏色保存10年以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

      文創綻放出無數奇思妙想,讓高冷的文物變得時尚有溫度。“失傳的寶物”系列考古盲盒、“婦好鸮尊”寶物巧克力、以“青玉人首蛇身飾”為原型的玉佩棒棒糖……近年來,河南博物院的一系列文創產品個個是爆款,風靡全網,博得眾多年輕人的喜愛。這里推出的“AR彈幕”服務,讓游客在博物院觀賞文物的同時,用手機掃描文物打卡,并發送“彈幕”留下感想,實現了與其他打卡游客隔空交流。

      文化遺產與城市文明共生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的歷史遺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這些文化遺產穿越時光,成為過去與今天的橋梁,為城市文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色。

      在成都天府廣場和天府立交,都可以看到太陽神鳥的形象——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陽,圍繞著太陽翱翔的,是四只展翅的神鳥。金沙太陽神鳥金飾,珍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對于成都人有特殊的意義。太陽神鳥生長于成都、深埋于成都、發掘于成都,已經印刻進這座城市的記憶里。

      2005年8月,太陽神鳥金飾從兩千多件文物中脫穎而出,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10月,它搭載“神六”飛船遨游太空。2021年8月31日,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火炬發布活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首次亮相的大運會火炬“蓉火”,將太陽神鳥圖案置于火炬頂部,迎來世界關注的目光。

      位于中國西南一隅的云南麗江古城,被朋友們稱為“阿六叔”的李君興,也在多年的堅守中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建于1875年的古宅“恒裕公”,是阿六叔一家四代人的家。盡管多次有外地商人登門求購,這座古宅卻從未易手,阿六叔還把它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免費開放。2016年,阿六叔的堅守得到了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的支持,來自政府的撥款資助和保護修繕讓這座百年古宅獲得了新生與希望。

      如今在這座古城里,帶有麗江元素的文化院落越來越多,曾經因過度商業化而受到詬病的麗江古城提升了文化內涵。“我們要用文化厚度稀釋商業濃度。”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張育根說。

      85歲的薛生金,是國家級非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掌間推磨、紋樣勾勒、反復推光,在他手下,一件件漆器流光溢彩。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古老技藝世代相傳,不僅生動講述過去的故事,也一絲一縷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薛生金的孫女薛夢瑤在高校教美術,她正嘗試將漆藝與現代藝術、環境藝術相結合,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平遙,除了常見的漆器家具、掛屏,還有融入現代元素的女士手提包、酒盒、面膜盒。“其實每代人都在變,都在適應時代發展。”薛夢瑤說,“只有真正走進人們生活,非遺才能走得更遠。”

      以文化之韻賦能青山綠水

      從發現、修復,到展陳、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面目逐漸清晰,它如同一塊“拼圖”,不是生硬地“嵌入”社會生活版圖之中,而是不斷參與地方發展、融入百姓生活。全新的命題與古老的文物正在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有200多年歷史的鳳堰古梯田,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陜西省嘗試將文物保護、提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和展示地方民俗相結合,建設了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

      如今,梯田層疊而上,古民居、古院落分布其間。村民們平日采桑種稻,旅游旺季,他們放下農具,或在自家辦起農家樂,或成為民俗展演項目演員。以自然風光當“展廳”,梯田民居為“展品”,當地群眾在青山秀水之間實現了脫貧致富。

      同在田間勞作,種糧大戶梁仁明更帶著一份自豪感。距離他腳下這片農田不遠,就是良渚古城遺址。梁仁明家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長命村,從2015年起,他承包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800多畝農田,按照園方安排,去年晚稻收獲后,他又播種了油菜。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而在五千年前,良渚文明能夠一度輝煌,離不開發達的稻作農業作為經濟支撐,在古城中的池中寺遺址,約20萬公斤的炭化稻谷就是重要見證。而發達的史前稻作農業,也是良渚古城2019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

      “在良渚古城種水稻,我確實有一種自豪感,這里的耕作象征著文化傳承。”梁仁明說。

      在河南省鄭州市,“地下氣象萬千,地上綠樹蔥蘢”的遺址生態文化公園,正逐漸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優選。2017年至今,鄭州市全面開展生態保遺工程,推進古遺址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共榮共生。“生態保遺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將文物保護和市民生活結合起來,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于民、服務于民。”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說。

      苑陵故城遺址公園,是生態保遺工程實施后第一個落成的項目。歷經兩千多年風雨,秦漢時期苑陵故城古城墻仍存當年恢宏雄姿,每到周末,前來公園的游客絡繹不絕。

      ……

      珍愛,是因為你我所共同擁有;守護,是因為歷史時光的重托。保護傳承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國寶,賡續文脈,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成為增進全民族歷史自信與歷史認知的重要源泉,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讓文物“活”起來?。ㄓ浾邔O波、劉書云、楊一苗、王菲菲、王學濤、任卓如、袁月明、馮源、童芳、陳冬書)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午夜av影院|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亚洲第一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青青|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