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張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團隊日前利用祝融號火星車獲取的雷達數據,揭示了祝融號著陸區表面以下0至80米深度的淺表精細結構和物性特征,為深入認識火星地質演化與環境、氣候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成果9月2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祝融號著陸區位于烏托邦平原南部。烏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擊盆地,曾經可能是一個古海洋,科學家據此認為火星早期可能存在過宜居環境。這里的地質如何演化?現今具有怎樣的地下結構?是否還存在水或冰?這些問題備受關注。
據介紹,祝融號首次在烏托邦平原實施了巡視器雷達探測,其搭載的次表層探測雷達能夠對巡視區地下淺層結構進行精細成像,實際最大探測深度達80米。科研人員對祝融號前113個火星日、探測長度達1171米的低頻雷達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獲得了高精度結構分層圖像和地層物性信息。
約35億年前至32億年前以來兩期火星表面改造事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研究人員發現,該區域數米厚的火星土壤層之下存在兩套向上變細的沉積層序:第一套層序位于火星表面以下約10至30米,含有較多石塊,其粒徑隨深度逐漸增大;第二套層序位于火星表面以下約30至80米,其石塊粒徑更大,可達米級,且分布更為雜亂,反映了更古老、更大規模的火星表面改造事件。
“這兩套層序可能反映了約35億年前至32億年前以來多期次與水活動相關的火星表面改造過程。”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凌說,大約16億年前以來的短時洪水、長期風化或重復隕石撞擊作用可能導致了第一套層序的形成,第二套層序的形成可能與更早期的大型洪水活動有關。
此外,雷達成像結果顯示,0至80米深度范圍內,反射信號強度穩定,介質具有較低的介電常數,排除了祝融號巡視路徑下方含有富水層的可能性。
“熱模擬結果也進一步表明,液態水、硫酸鹽或碳酸鹽鹵水難以在祝融號著陸區表面以下100米之內穩定存在,但目前無法排除鹽冰存在的可能性。”陳凌說。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獲得豐富科學成果2022-09-19
- 國際空間站俄宇航員將停止使用“歐洲機械臂”2022-07-13
- 6月中下旬每天清晨土木火金水上演“五星連珠”2022-06-16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我國刑事案件總量2015年后進入下降通道2022-09-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