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精彩紛呈
把脈中國電影蓄力再啟新征程
在金雞電影學術峰會、導演論壇、影視基地論壇、兒童電影百年論壇等系列論壇活動中,嘉賓各抒己見,為中國影視行業把脈建言;在中國電影新人新作的頂級賽道——金雞電影創投大會上,行業新人新作輪流展示,現場開展融資洽談、創作交流等活動;星光熠熠中,優秀的電影人走上舞臺,舉起飽含“光榮與夢想”的獎杯……
又一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閃耀廈門,至此,1992年始辦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走過30年不平凡歷程。“30年來,電影節在中國觀眾心中播下電影文化的種子,見證中國電影的奮發向上、生機勃勃,推動中國電影人才的繼往開來、薪火相傳。”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閆少非說。
回眸:
見證中國電影這十年
“過去十年,中國電影在文化自信、藝術自覺、產業自強的驅動下,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個黃金時代。”本屆電影節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會長陸紹陽在發布《中國電影十年藝術發展報告》時說。
十年來,我國電影產業取得的成就獲得世界矚目——電影銀幕總數突破8萬塊,年均生產故事影片達到700余部;翻開十年長長的片單,從電影創作上,不僅出現了《長津湖》《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樣創造紀錄的高票房電影,而且推出了一批新主流電影、現實主義電影、中國式類型片、文藝片、藝術片、動畫片、紀錄片的代表性作品。
“十年電影之路,體現了中國電影在思想深度、歷史深度、人性深度上的探索,在電影的藝術與技術、創作與制作、美學與工業方面取得了多維的突破。”電影節上,系列重磅行業報告指出,中國電影創造了第四個時間跨度最長的“黃金期”,構建了電影大國的基礎,也帶來了電影強國的新機遇新契機。
本屆電影節上,福建電影持續奏響強音:“福影·泰寧之夜”廈門登場,八閩電影巡展自泉州起步,四川、福建聯袂拍片實質落地,八閩戲曲電影工程開啟,“福影聯盟,光耀海峽”合作聯盟再度納新……“閩派影視”步伐不停。過去十年中,福建省電影備案數量近2000部,本省出品票房過億元影片8部,《誤殺》實現福建電影全國票房首次突破10億元,由福建第一出品的電影全國票房累計超35億元。福建省電影年票房從不到5億元增長到年票房超20億元,位列全國電影票房第一方陣。福建廈門、平潭、泰寧三大影視基地在全省重點培育30個影視外景拍攝基地,帶動電影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入駐基地影視企業數量突破1500家。
與電影節并肩偕行的廈門表現尤其亮眼。據悉,2019—2022年度電影備案企業數量前50名城市中,廈門在2019年進入前20名,2020年進入前10名,2021年和2022年(截至6月)均穩定在第五名、第六名。此外,從2019—2022年度票房前五十影片出品(包括聯合出品)企業注冊地來看,廈門的排名穩步上升,從2019年的第27名到今年(截至10月12日)第5名。“金雞效應”正在廈門不斷顯現。
挑戰:
技術革新賦能強影之路
本屆電影節開幕式上,廈門女孩陳哈琳與她的虛擬數字形象共同演繹電影元宇宙AR秀;虛擬拍攝技術展示上,廈門集結國際頂尖影視LED、攝影器材、XR虛擬拍攝和實時動捕以及數字孿生創新科技企業,讓嘉賓沉浸式體驗數智新時代影視創作的顛覆式場景;“5G”“元宇宙”“數字化”等關鍵詞貫穿各大論壇……
“2019年,上影廠拍了一部電影叫《攀登者》,這部電影用傳統的拍攝是肯定完不成的。”在“5G數智新時代元宇宙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數字制作工委會會長、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江海洋講述,“攝制組不可能去珠穆朗瑪峰拍,后來,我們是在天津的一個采石場里拍攝的。一個90%寫珠穆朗瑪峰的電影居然不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拍攝,這件事情給我的震動非常大。”
在高票房電影《長津湖》的拍攝中,宏大的戰爭場面都由數字化拍攝完成。“在這部電影里,集合了中國電影界最頂尖的技術人才,實現了90%以上的特效技術國產化。”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在金雞獎·鼓浪嶼論壇上感嘆,“這是中國電影數字化大踏步的前進,也是中國電影的飛躍。”聚焦技術革新,電影人熱切探討中國影視產業如何立穩潮頭,走出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文化、展現中國表達的數字之路。
面對風起云涌的全球數字化浪潮帶來的挑戰,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表示,中國電影人的時代使命,就是要在全面數字化基礎上,進一步融合現代高新數字、網絡和信息等技術,全面提質升級電影產業,給觀眾呈現更高品質的藝術享受和更具沉浸感的觀影體驗,推動電影產業實現下一個歷史性跨越。
展望:
擁抱未來蓄勢躍升
深入把脈影視行業趨勢,本屆電影節期間,電影人持續校準航向,為中國電影破題探路。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特別是2022年作為疫情發生后的第三年,困難疊加,電影行業呈現出市場不穩定、片源不確定、頭部企業效益持續下降、影片投融資激情消逝等連鎖反應。
“但中國目前仍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觀眾對優質電影和優秀文化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和萬達電影執行總裁陳洪濤一樣,眾多業內人士堅信,沖擊與不確定性仍在,但“只要影迷還在、觀眾還在,電影市場的信心和希望就還在”。
事實上,大浪淘沙,電影行業正經歷著“雙刃劍”效應。今年,《人生大事》《獨行月球》《萬里歸途》等優秀影片上映,數億觀眾走進影院,給予熱烈反饋。
“疫情后市場遭遇不確定性,但這正給予電影人更多思考和積淀的時間,有些作品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第35屆金雞獎評委丁亞平看來,可喜的是,今年涌現的電影好片折射出中國電影人正在將東方審美表達熔鑄在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故事創作中,通過彰顯中華審美屬性,收獲更多電影“精品力”。
“近年來,‘我和我的’系列、《長津湖》、《我不是藥神》等優秀作品收獲了口碑和票房,給市場提供了強信心。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導演把目光投向現實題材,觀察生活表達生活,以‘毛茸茸的質感’表現今天的‘酸甜苦辣’。”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導演尹力說,不管電影工業化如何進步、電影科技怎么發展,電影永遠應該抒寫人和人的情感,記錄當下,表現時代,“人民的光榮與夢想,喜悅與憂傷,都是文藝創作不竭的源泉”。
敞開懷抱,迎接未來,守正創新,期待蓄勢躍升。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任仲倫說,展望未來,相信中國電影會不斷調整自身結構和內生系統,并適應外生系統變化,繼續書寫中國電影新輝煌。
責任編輯:吳美麗
- 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門開幕2022-11-11
- 今起廈門進入“金雞時間” 金雞獎12日揭曉2022-11-10
- 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下周在廈舉辦2022-11-02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10月辟謠榜2022-11-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