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4日電(記者劉惟真)近日海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吉林、黑龍江等地也出現降水天氣。專家提醒,暴雨、洪水可能污染水源,暴雨過后,尤其需注意預防痢疾、感染性腹瀉等疾病以及皮膚類病癥。
天津市紅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管理科工作人員劉正鋒介紹,正值雨季汛期,飲食不潔或飲用被污染的水等都可能引發胃腸道疾病,出現腹痛、嘔吐,甚至發熱等癥狀。
“要注意飲食健康、不喝生水。”劉正鋒說,不應食用霉爛變質的糧食,不可直接將井水、江河湖泊水作為飲用水,可選用開水、瓶裝水、桶裝水等安全水源飲用。“盡量少飲用冷飲,以免損傷腸胃,增加胃腸道傳染病的發病風險。”
此外,劉正鋒提示,要做好居家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在家中貯存或加工食物時,一定要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同時,要及時清除雨水泡過后的垃圾,保證下水暢通,對被淹房屋內外進行消毒殺菌處理。
夏季氣候溫暖潮濕,極易滋生細菌蚊蟲,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長時間浸泡在洪水中,也容易出現一些皮膚不適的癥狀。天津市津南醫院皮膚科主任邢艷玲說,浸漬皮炎、濕疹皮炎、真菌細菌等導致的感染性皮膚疾病及蟲咬性皮炎等幾類皮膚病較為常見。
邢艷玲解釋說,浸漬皮炎主要表現為手足發白、起皺,嚴重者會出現脫皮、糜爛、滲液伴有瘙癢、疼痛等癥狀。對于發白、起皺等情況,可以外用達克寧或百多邦軟膏預防真菌和細菌感染;對于出現糜爛、滲液等情況,一般采用3%硼酸溶液冷敷,起到拔干、消炎的作用。
此外,如果皮膚長期浸泡在洪水中,很容易發生足癬、股癬、體癬等真菌性皮膚病,或毛囊炎、膿皰瘡等細菌性皮膚病。邢艷玲提醒,破損處的皮膚極易合并細菌感染,嚴重時可造成丹毒、蜂窩組織炎等。毛囊炎表現為毛囊性的丘疹、膿皰;膿皰瘡好發于兒童,表現為水皰、膿皰、糜爛、結黃痂等,嚴重者可出現皮膚疼痛、剝脫、發熱等。
專家提示,為防止皮膚病發生,要盡量降低接觸污水的頻率,注意個人衛生,及時換洗貼身衣物,注意皮膚褶皺部位局部清潔,保持局部的干燥、透氣,不與他人共用拖鞋等物品。
“需盡量減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時間,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邢艷玲說,戶外作業時應穿戴好防護衣帽,下水作業時穿防水長筒靴;浸泡后及時清潔,對破損皮膚及時消毒。
多位專家提示,如果出現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或皮膚問題較為嚴重、使用外用藥物無明顯緩解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診療。(參與采寫:朱紫昕)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男子稱6名家人河北淶水暴雨失聯 當地:正了解搜救進展2023-08-04
- 暴雨過后 飲食衛生要注意2023-08-04
- 暴雨洪災后4類病高發 醫生:皮膚病占50%以上2023-08-03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兩部門聯合印發猴痘防控方案2023-08-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