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 題:如何讓老人在“家門口”幸福養老?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家住北京市東城區、93歲的穆爺爺,因有眼部疾病需要經常去醫院看病;他電話預定“養老管家”陪同就醫服務后,服務人員到穆爺爺家幫助老人打車、下樓、掛號、取藥、打印單據,解決了老人無人陪伴就醫的問題。
調查顯示,我國九成以上老年人傾向于居家養老。如何才能讓老人在“家門口”幸福養老?“新華視點”記者近期在北京、湖南、浙江、甘肅等地采訪發現,各地探索采取各種措施,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讓農村老人老有所依
據2020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2020年我國鄉村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23.81%,比城鎮高出近8個百分點。據全國老齡辦預測,到2035年,我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在農村人口中的比例將升至37.7%。
記者采訪發現,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巢化問題,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各種措施,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依。
——弘揚農村互助文化,發展互助養老。
“王阿姨,我來看您啦,今天身體還好吧?”54歲的李玉清是北京市密云區十里堡鎮莊禾屯村的鄰里互助員,她經常到村里80歲的獨居老人王秀蘭家中探望。“每次上門,我都會幫王阿姨量量血壓、血糖,問問她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李玉清說,鄰里互助員都配備了“鄰里互助百寶箱”,里面有血壓計、血糖儀等設備及一些常用藥品。
密云區民政局社會兒童福利與養老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昊介紹,為保障獨居空巢高齡老人的居家安全,密云區大力推進鄰里互助點試點建設,將本地熱心公益的“4050”村民聘任為鄰里互助員,將其住所作為鄰里互助點,1個點位服務周邊10個獨居老人,為老人提供衛生打掃、洗衣縫紉、代買代繳、代開藥品等服務。
——做好農村養老“關鍵小事”,守護空巢獨居老人安全。
據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衛生間是老人跌倒的重災區。
為破解部分農村住房“不適老”問題,浙江省麗水市2021年以來對2300余戶農村老人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讓老人起夜有夜燈、走路有輔具、洗澡有座椅。
——照護服務進家門,讓老人老有安養。
家住湖南省長沙縣青山鋪鎮廣福村的低保對象彭漢全雙下肢行動不便,平時生活只能靠老伴照顧。當地政府為他購買了居家養老服務,根據老人需求,當地養老服務中心護理員每月提供8次以上的居家上門服務,包括理發、助餐、康復指導等。
在浙江省嘉善縣,當地通過探索試點長期護理險制度,精準排摸失能失智老年人需求,累計為9500多名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服務,較好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地區農村養老服務也面臨不少現實困難。一些基層民政干部反映,由于農村人口密度偏低,開展助餐、助醫等服務成本較高。農村康養服務供給不足,一些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易出現照護難、生活質量差的狀況。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不斷創新
2021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支持物業服務企業因地制宜提供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城市依托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讓社區服務與居家養老相互嵌套、融合。
在杭州市拱墅區,有8個嵌入式養老機構和580余張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可有效滿足社區老人個性化需求。
拱墅區大關街道德勝社區77歲的濮陽華老人,由于記憶力衰退,子女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將她放在社區養老機構托養。每天早上8點左右,工作人員將她接到機構;下午子女下班后,再將她接回家,一天托養費用為80元。
在湖南長沙,“養老+家政”的服務模式初見成效。記者在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看到,護理員不僅可以提供營養餐制作、助潔、助浴等基礎服務,還可以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如健康監測、康復運動、輔助用藥等;既可以長期住家服務,也可以由老人或子女“點單”,提供上門服務。
在北京,由“養老管家”提供個性化服務在一些社區流行起來。北京市民政局將試點街道劃分為若干片區,每個片區組建一個“2+N+X”的管理單元,配備2名高素質首席養老服務管家、N名專業養老護理服務人員和若干名志愿者,負責2至3個社區的養老服務。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尚存在一些短板,服務保障能力不足。不少老舊社區公共場地少,難以建設養老食堂、照護中心等;社區養老驛站大多為“小作坊”經營模式,缺乏有行業影響力的經營主體;養老護理人才依然短缺等。
多方共擔,讓老人在“家門口”安度晚年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推進各項優質服務資源向老年人的身邊、家邊和周邊聚集”。
“老年人哪里多,我們就把養老服務機構辦在哪。”民政部等部門表示,“十四五”時期將推進老舊城區、已建成居住(小)區基本補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推動構建城市社區“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更豐富、更便捷、更有質量。
浙江省老年服務業協會會長徐佳增認為,農村養老服務重點應放在失能失智人群社會服務供給上。要加強低收入群體救助幫扶,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揮鄉鎮衛生院、鄉村醫生的網絡優勢,鼓勵鄉村醫生為高齡、重病、失能等老年群體提供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等基本服務。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郭漢橋建議,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培育多元經營主體,共同做大做強養老服務產業。目前,北京已探索搭建養老服務統一信息平臺,暢通資源對接、供需匹配,支持和引導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養老服務。
針對養老護理人才短缺等問題,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民政局局長丁福軍建議,提高護理人員待遇,提升大眾對護理人員認可度。同時,引導廣大社會公益組織、慈善機構、青年志愿者參與養老服務工作。
此外,要大力推進智能設備的應用和數字化管理,賦能養老服務。目前一些地方已在開展這方面的探索,如杭州市開展安居守護工程,對適老化改造對象按需安裝煙霧報警器、緊急呼叫器等智能監測設備;長沙市有針對性地開展適老化改造,為部分老人配備“防走失”科技服、睡眠檢測儀等智能設備,并實時將健康數據同步到云端。(記者李平、劉芳洲、邰思聰、王紫軒)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在福建,"老"有福了!2023-10-23
- 福州:尊老愛老從娃娃抓起2023-10-23
- 閩運福州公交:別樣慶重陽 師徒話傳承2023-10-23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第一批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典型案例公布2023-10-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