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天(10月31日)召開的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已累計安排中央資金約2500億元,支持資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區、獨立工礦區統籌解決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我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
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據介紹,我國資源型地區的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升。資源型地區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新發現一批潛力較大的礦產地,煤炭、黃金以及稀有稀散元素等礦產資源勘查取得明顯進展。
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由降轉升,主要能源資源產品產量穩定增長。
截至2022年,近六成的地級資源型城市建成國家重要能源資源供應基地。新能源開發利用步伐明顯加快,裝機容量年均增速超過50%,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占全國四成。有關地方因地制宜開展“光伏+”采煤沉陷區修復、利用廢棄礦坑建設地下儲氣庫群等,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礦區利用模式,并逐步在新能源產業鏈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 肖渭明: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5.7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30萬億元,十年間翻了近一番。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截至2022年底,河北省唐山市等15個資源型城市建立了綜合保稅區,遼寧省撫順市等28個資源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開放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資源型地區多元化產業體系逐步建立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還表示,廣大資源型地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轉型突破口,加快補短板強弱項,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負責人表示,我國資源型地區民生福祉日益增進。“十四五”以來,在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帶動下,有關采煤沉陷區和獨立工礦區累計實施地質災害隱患區居民避險搬遷16.8萬戶、56.5萬人,改造修繕老舊住房27.8萬戶,新改擴建道路里程超過780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超過80萬噸,新改擴建供水、電力管網分別超過9500千米、4800千米,新增學前教育學位5.5萬個、義務教育學位18.7萬個,新改擴建醫療機構床位2.3萬張,建設接續替代產業平臺227個、吸納就業66.7萬人。此外,資源型地區多元化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 肖渭明:截至2022年底,資源型地區已建成68座國家森林城市、5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84座國家園林城市,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南市、陜西省寶雞市等先后榮獲聯合國人居獎,資源型地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變為現實。
(總臺央視記者 張藝瑾 溫超 郭升)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我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取得六方面顯著成效2021-06-3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我國已掌握500多只大熊貓的DNA信息2023-11-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