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6月12日電(記者趙鴻宇、王美祺)糧食生產大省河北省,地處中國最大地下水“漏斗區”。近年來為平衡水糧矛盾,該省在選種育種、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建設、智慧農業等方面著力,不斷推進節水增效。
河北省連續11年糧食產量超過700億斤,但人均水資源量只有300多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河北75%的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存在水糧矛盾。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河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制定的部分小麥品種審定標準中,節水性狀是一項重要指標。在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的展示區,品種名稱為“馬蘭1號”的小麥,地面生長高度為68厘米,地下能扎根到250多厘米。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進考說,小麥扎根越深,越能從土壤中獲取水分,就能減少小麥澆水次數。“馬蘭1號”和普通小麥品種相比,一個生長季能少澆1至2次水,每畝節水50立方米以上。
“馬蘭1號”不僅節水,產量也不錯。其2023年最高畝產達到838.8公斤,在眾多品種中繼續保持河北省小麥高產紀錄。
灌溉方式對農業用水量有較大影響,噴灌、滴灌、淺埋滴灌等灌溉方式相對“大水漫灌”節水效果明顯。河北省廣平縣南陽堡鎮東胡堡村種植大戶武學嶺說,滴灌不僅可以節水,還能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施肥,現在用水量較之前“大水漫灌”要減少一半。
同時,河北通過推進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統籌利用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地表水置換農業灌溉地下水,部分地區初步形成了河湖、溝渠、坑塘互聯互通、水源互引互濟的水系格局。
河北邱縣此前農業和生態用水主要靠開采地下水,不僅用水成本高,還容易引發地表沉陷等生態問題。2020年開始,邱縣利用流經的漳河,通過清淤、擴挖、改建的措施,對全縣217村178公里的渠道進行修復治理和開發完善,不僅減少了地下水開采量,還通過灌溉增加對地下水的補給。
智慧農業發展也在推進農業節水增效。位于石家莊市鹿泉區的河北棲聯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100余畝農田中建設了50個智能傳感器,依托物聯網、5G等技術,可以常態化監測土壤濕度、溫度、病蟲害等信息,并進行分析。
“哪里需要多澆水、哪里可以少澆水、哪里暫時不用澆水,通過大數據一眼就能看出。”該公司總經理慕宇說,精準灌溉方式較噴灌、滴灌至少節水10%,農作物產量也有提升。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河北省中南部熱黑了 40℃已成片出現2024-06-11
- 立夏前一周河北多地降雪一夜返冬 塞罕壩機械林場雪深達32厘米2024-04-29
- 河北13歲速算少年戰勝日本選手:我希望通過選拔進入國家隊2024-04-18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高溫預警!京津冀等13省區市將有高溫2024-06-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