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工藝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又被稱為“永不褪色的東方之美”。在我國古代,大漆工藝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祭祀等領域,而如今,提起大漆許多人感到陌生。古老的漆器藝術如何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生活中,煥發(fā)嶄新的生命力?來看看一位80后傳承者的創(chuàng)新設計。
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期,我國先民割開漆樹樹皮,采集流淌下來的乳液加工成涂料,便有了光澤明亮、防水防腐的大漆,又名中國漆。“百里千刀一斤漆”,天然大漆采割十分不易,一棵漆樹一生才能分泌10公斤生漆。
漆器制作流程十分復雜,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裝飾紋理、推磨拋光等。其中打磨和陰干貫穿于漆器制作的所有步驟,十分考驗制作人的耐心。大漆不僅是一種物質材料,更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傳遞著東方文化的質感和溫度。
在廣州南沙區(qū)的一個創(chuàng)意園內,一幅大漆屏風的創(chuàng)作進入收尾階段,洪乙棟正全神貫注,拿起手中的畫筆不時添上幾筆。
傳統(tǒng)屏風一般是木架結構,而他們選擇了用蜂窩紙板做胎體造型,充分利用大漆防潮防腐的性能,結合藍綠色調的使用,一幅與眾不同的漆藝作品呈現(xiàn)出來。
大漆技藝傳承人 洪乙棟:大漆的包容性特別強,它的延展性也特別強,包括雕塑、繪畫,還有設計、家具、小型的器物,它都可以做。這是基于環(huán)保的、可持續(xù)的理念出發(fā)的一個創(chuàng)作,你看它與動物還有植物,都是我比較關注也比較喜好的一些題材。
大漆作為自然的饋贈,觸感溫潤,更接近人體溫度;而且,經(jīng)過時間沉淀、人們的摩挲使用,它的色彩、溫潤程度也會隨之變化。洪乙棟將漆器融入當代日常生活中,再將自己從漆畫創(chuàng)作中的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新,“重新探尋日用環(huán)境中漆器與人的關系”,通過“柴燒大漆茶器”和“日用紙?zhí)テ崞?rdquo;兩個主要系列,將大漆藝術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人居環(huán)境中。
大漆技藝傳承人 洪乙棟:因為紙在廣東這么潮濕的天氣很容易變軟受潮,而且著了水以后它胎體也會破裂,所以我們要做到防水,還有它的硬化問題。我們用大漆給它封好以后,裱完布刮完灰,它硬化以后就不怕這些了。
傳統(tǒng)漆器的色彩主要是紅色、黑色兩種。當代紙?zhí)テ崞髟谠煨汀⑸屎蛢热萆系那ё內f化,顯得更為時尚和個性化。運用在家居、茶器、首飾、掛畫等上面,使其既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也成為生活中的日用品,在國內外的展臺上也深受歡迎。
大漆技藝傳承人 洪乙棟:我現(xiàn)在所有的變化,其實都基于8000年來它工藝的一些積淀,骨子里面還是脫離不開這種文化的積淀在里面的,只是我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華傳統(tǒng)工匠在寶島”速寫之一:“游漆園”里憶兩岸情2023-02-23
- 福州古厝文化與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研討會在榕舉辦2022-10-24
- 福建省美術館展出百件精美漆藝作品2022-01-21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滬蘇湖高鐵全線鋪軌貫通 年底具備開通運營條2024-07-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