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9日電(記者 王玨玢)在地球演化的長河中,生命如何從簡單到復雜,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謎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對我國華北燕山地區15.6億年前的一類圓盤狀化石進行了綜合研究,發現這類知名的疑難化石并非此前所認為的多細胞真核生物,而是微生物形成的群落。
這一發現為我們了解前寒武紀時期的遠古化石提供了重要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會雜志》上。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凱博士介紹,前寒武紀時期的圓盤狀化石是廣泛存在于地球早期地層中的一大類遠古化石。它們形態簡單,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有的體長僅幾毫米,有的體長數厘米,甚至可以達到雞蛋大小。過去,科學家依據個別化石的微觀結構和內部成分特征等,籠統地認為它們可能是多細胞真核生物。
此次,研究團隊對我國燕山地區15.6億年前的466個圓盤狀化石進行了形態測量、顯微觀察和礦物成分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化石的內部并未發現細胞結構,而是存在由白云石、黏土礦物、有機質等組成的明暗交替的紋層。這些特征均表明,早期的圓盤狀化石并非多細胞生物個體,而是由一種或多種微生物及其胞外基質組成的集合體,也就是生物學中所說的微生物膜。這種微生物膜在地球歷史早期可能分布很廣,可以為微生物提供更適宜生存的微環境,有助于其在極端環境中存活。它們在現代微生物學中也并不罕見,可以形成各種形態規則的宏觀結構,如圓形、樹枝狀等。
“這項研究不僅糾正了我們對這些古老化石的誤解,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理解前寒武紀生命形式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更多類似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理解將更加深刻。也許在未來,我們能夠更清晰地描繪出生命從簡單到復雜的壯麗圖景。”陳凱說。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暑期運輸啟動 學生流、旅游流、探親流等出行2024-07-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