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21日電(記者何問、張玉潔)8月19日至22日,“2024·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來自16個國家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上交流探討了世界多地石窟寺保護的技術、經驗、理念。中國石窟寺保護做法受到眾多海外專家學者關注。
石窟寺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類型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較為著名的石窟主要包括阿旃陀石窟、丹布勒金寺、巴米揚石窟、吳哥窟、莫高窟等。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共有石窟寺2155處,摩崖造像3831處,共計5986處。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經過70多年的努力,中國重要石窟寺重大險情基本消除,石窟寺本體保護修繕、載體加固與環境治理、數字化保存與監測等方面的探索實踐卓有成效。融“價值闡釋—監測預警—環境控制—災害治理—保護修復”于一體的中國石窟寺綜合保護理念成為共識,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瀚說,中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取得出色成就,將傳統技術與尖端科技相結合,以數字化的方式記錄莫高窟和云岡石窟等遺址,為全球的遺產保護工作樹立了榜樣。
韓國文化遺產專家趙相淳對中國石窟寺保護經驗早有較多了解。作為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研究人員,他尤其關注到敦煌研究院關于數字化和風化問題等方面的研究,“中國的石窟寺保護經驗對韓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作用”。
“很開心能有這樣的機會互相學習。”法國塞吉巴黎大學教授文森特·德塔爾說,很長一段時間,敦煌研究院都在引領國際合作,并制訂非常詳細的計劃參與到國際石窟保護工作中,中國研究人員找到了未來更好保護石窟寺的辦法。
隨著氣候變化等不確定因素累積,石窟寺保護面臨更多挑戰,加強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挑戰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還影響著全球的石窟寺,研究保護更需要國際合作。”夏澤瀚說。
當前,隨著各國加強對石窟寺新保護技術、理念、價值等方面研究,石窟寺保護技術進入更加深入的發展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劉漢龍帶領的團隊提出的微生物修復文物新技術,比使用有機或無機修復材料加固修復效果更好;敘利亞考古文物和博物館總局建筑師努爾·納賽爾提出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石窟寺保護的新方法;文森特·德塔爾認為,利用激光誘導擊穿光譜、熱成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等技術進行詳細結構分析,對文物的直接和預防性保護至關重要。
關強表示,中國希望加強與國際同行的合作,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浙江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一貨輪上集裝箱發生爆2024-08-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