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22日電(記者徐海濤、戴威)11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雜志發表一項催化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揭示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本質,展示AI在催化科學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催化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科學挑戰是調控“金屬-載體相互作用”來提高催化性能,然而,傳統的實驗研究方法難以洞察這一復雜問題的本質并定量預測相關現象。
在本次研究中,李微雪團隊使用AI技術解決了這一困擾科學界近四十年的難題。基于多年積累,他們匯總多篇文獻中的大量實驗數據,通過可解釋性AI算法,從材料的基本性質出發,經過迭代式的數學操作構建了多達300億個表達式,進而利用壓縮感知算法,結合領域知識和理論推導,為“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建立了物理清晰、數值準確的控制方程。這一方程突破性地包含了“金屬-金屬相互作用”這一關鍵新變量,揭示了該變量對載體效應的調控作用,首次完整揭示了“金屬-載體相互作用”的本質。
據了解,該理論有效地遷移到其他催化體系中,包括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和氧化物薄膜催化劑,展示了極高的普適性。此外,該理論成功地解決了氧化物載體在高溫還原條件下包覆金屬催化劑的難題。研究團隊提出了“強金屬-金屬作用原理性判據”,預測了包覆現象的發生條件,不僅解釋了迄今為止幾乎所有觀測到的包覆現象,還對未來研究方向作出了預測和指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認為,該項成果解決了多相催化研究中的一個重大基礎科學難題,對高效負載型催化劑的理性設計極具指導價值。李微雪教授表示,該成果有望加快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應的發現,推動能源、環境和材料的綠色升級,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研究人員在該研究中創新性地利用可解釋性人工智能算法從實驗數據中提煉出數學模型和科學原理,解決了實際科研中的重大問題,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視角。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新型納米線催化劑有望使燃料電池大幅降價2018-12-06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48批次2113件/組!這些“珍寶”終于回家2024-11-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