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超1000萬!飛奔的外賣騎手
新華社記者姜琳、周圓
戴著頭盔、身著工裝,穿行在大街小巷,高峰時如潮水般涌動……
1000多萬外賣騎手,已經成為城市的日常風景,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新就業群體。包括外賣騎手在內的網約配送員,正式成為新職業。
日前,新華社“民生直通車”欄目記者走近他們展開調研。
新特點:騎手成為就業“中轉站”
1月隆冬,北京,崇文門搜秀商城外。
忙過早上八九點那一陣,身著藍色、黃色等不同工服的十幾名騎手,坐在電動車上一字排開,低頭劃著手機。
此時戶外氣溫只有零攝氏度左右,寒風陣陣、地面冰冷。有騎手冷得待不住了,就搓搓手進商城暖和一會兒。
等到11點來鐘,騎手們像擰上了發條,陸續沖進商城的不同店鋪,然后各自拎著餐袋放進箱子,一腳蹬上電動車,向四面八方飛奔而去。
隨著外賣等即時配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從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外賣騎手已超1000萬人。
從平臺數據看,餓了么活躍騎手超過400萬人;美團的騎手以年均近20%增速攀升至745萬人,2024年數量依然快速增長。
另據統計,2024年1月至6月,北京市從事餐飲配送服務和外賣配餐服務的人員為1.7萬人,同比增長49.7%。
這個行業為何能持續吸引勞動者加入?多名騎手告訴記者,一是收入還可以,二是自由度較大。
來自河南的29歲外賣騎手小張,曾在江蘇昆山一家電子廠打工,流水線上工資不高、壓抑枯燥。旺季訂單多的時候,連續一兩個月每天工作多達14個小時。
“我更愿意送外賣,一個月能跑八九千塊錢,掙得比以前多,還自由,不想接單的時候關閉系統就行。”小張說。
入職快、工資日結、進退自由等特點,讓外賣騎手成為了許多人彈性就業的優先選項。
33歲的小顧,是為數不多的女性騎手,也是少數已經干了快三年的老騎手。
她告訴記者,為了給姐姐掙錢治病,自己辭掉了遼寧老家每月3000多元的商場銷售工作。現在雖然風吹日曬受點罪,但收入撐起了整個家庭。“能讓這么多人有工作、有錢賺,就這一點,這個行業還是挺了不起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2023年,制造業普通工人月均收入6100多元,建筑業、批發零售業一線人員約5600元,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其他服務業一線人員為4000元左右。相比之下,這些行業的收入缺乏吸引力,難以留住年輕人。
“美團的騎手主要來自服務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大部分是兼職,或作為工作調整期間的臨時救急和‘中轉站’。近半數累計工作不滿3個月,只有11%的騎手累計工作滿260天。”美團研究院副院長厲基巍介紹。
“某種意義上,平臺扮演了就業緩沖帶的作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孫萍認為,隨著業務的擴大,平臺更需要穩定運力,在現階段會通過定向激勵、精細化管理,鼓勵更多騎手穩定就業。
新挑戰:持續推動“算法向善”
深夜的北京街頭,小王下線“美團騎手”,然后打開“蜂鳥眾包”,以餓了么眾包騎手身份接單。第二天早上,他又繼續以美團專送騎手的身份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小王說,盡管平臺設置了“防疲勞”提示,但不少騎手完成固定排班后,會以切換平臺等方式繞開限制,再去干眾包騎手。“沒人逼你加班,但不加班掙不到足夠的錢。”
眼見著身邊的騎手越來越多、訂單越來越難搶,騎手們表示,要維持收入不減,只有干得更久、跑得更快。
小顧算了一筆賬:2023年平均每天跑45單,每月能拿到8500元左右。2024年平均每天只有30至35單,平均單價還從8元左右降到了7元左右。眾包的單價就更低了,每單才4元左右。
“我現在幾乎不休息,每天從早上干到晚上,只能熬時間。”她搓著手說,“看看春節期間能不能多掙點。”
有數據顯示,2018年勞動時間超過10小時的騎手占比為36.5%,2021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2.6%。多名騎手告訴記者,一個站點近百名專送騎手中,也就兩三個人能實現月薪過萬。
面對行業壓力,一些外賣騎手想盡辦法加快送餐、增加單量,包括逆行、超速、闖紅燈等。而這些“優化”的行為和數據,又會生成新的標準和游戲規則,驅使騎手們跑得更快、干得更多。
“對騎手來說,30分鐘根本不是送一單的時間。”小顧告訴記者,配送高峰期系統往往前后派來好幾單,需要等餐全部出完再一起配送。而這時第一單已經快要超時。如果拒單損失更重,平臺會大幅減少派單。
曾體驗過一個月送外賣的臨沂大學教師邢斌,對這種壓力深有體會:“外賣騎手也知道有風險,他們之所以冒險,就是因為背后的算法讓你不得不那樣干。如同一個金箍,越來越緊。”
“騎手的勞動風險不僅僅是一個群體、一個行業內部的問題。比如交通事故風險、疲勞送單隱患等等,企業和相關參與方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及時化解。”北京金問律師事務所主任黃才華說。
一方面要將外賣盡快送達,另一方面需保護好騎手的勞動安全,二者如何做到平衡與科學?在各方推動下,平臺也開始改進和調整。
繼“防疲勞試點”“騎手協商懇談會”等舉措后,2025年元旦前夕,美團發布公告稱,將建立算法公開機制,在2025年底前逐步取消騎手超時扣款,推動從負向處罰向正向激勵的轉變。
美團表示,改進算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將認真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持之以恒地不斷努力,完善規則。
新趨勢:“權益傘”正在張開
包括外賣騎手在內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全國已有8400萬人。
與傳統的直接聘用關系不同,平臺企業使用的騎手等都屬于第三方合作間接用工。而這一點,一直是勞動者遭遇職業傷害或猝死時部分平臺拒絕賠償的關鍵。
“保障騎手權益,核心在于破解平臺用工與傳統法律法規不相適應問題。”黃才華認為。
2021年,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平臺責任、報酬等多個焦點問題。意見提出,對采取外包等其他合作用工方式,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平臺企業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對騎手們反映最迫切的勞動安全風險問題,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7家平臺企業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建立新型工傷保險制度。
作為受益人,南京的外賣騎手戚建忠深有體會。因在送餐途中不慎摔倒骨折,他申報職業傷害保障后,不僅約1000元醫藥費報銷了875元,還收到了41900元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過去受傷了真不知道該找誰,也很難拿到賠付。”戚建忠說,自己當外賣騎手已有6年。現在有了保障心里踏實多了,所以休養4個月康復后,又回來繼續送外賣。
記者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了解到,截至目前,試點地區參保的幾類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已超過1000萬人,下一步將擴大職業傷害保障實施范圍。
為進一步補齊權益保障短板,2024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布多項指引、服務指南,將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最低工資保障;
2024年11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要求“詳細公示時間預估、費用計算、路線規劃等算法規則”……
一項項舉措相繼推出,為新業態勞動者加快撐起一把把“保護傘”。
社會環境的改善,也讓外賣騎手們感受到更多暖意。僅全國各級工會,就為戶外勞動者建立超過18萬個驛站。
“未來將繼續積極探索,完善政策措施,不斷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外賣小哥飛身一腳制服小偷:毫不猶豫,正義飛踢2024-11-07
- 外賣小哥凌晨被偷餐崩潰大哭:要賠錢又擔心顧客投訴,心理崩潰了2024-10-28
- 15元外賣與照片不符起訴獲賠500元:燒烤店存在欺詐行為2024-10-1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臨猗黃河大橋通車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再添2025-01-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