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減”到“職教高考”,從“唯分數論”到“大國工匠”,教育話題總是牽動著人民群眾的心弦。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主委、福建省中華職教社主任吳志明關注優化職業教育辦學場地資源改革,提交了《關于優化職業教育辦學場地資源的提案》。
吳志明介紹,全國450所職業院校因生均占地面積不足無法升格,同時我們又面臨社會少子化、老齡化等的影響,已出現了許多校園、實訓基地、廠房設施閑置。院校占地面積硬性要求與保護耕地紅線的要求剛好錯配。
他這次的提案,正是對五年前《關于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的提案》的延續與深化。
2020年,他曾在調研中發現:某地中學學生日均寫作業時間超過12小時,體育課被擠占率達70%;職業院校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高達90%,卻因學歷“標簽”被社會誤解為“次等教育”。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本應是教育生態的兩棵并蒂蓮,卻因評價體系的割裂而‘花開兩枝’。”吳志明在建議中寫道,“我們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是為他們找回生命的活力;為職業院校破除場地限制,是為大國工匠鋪就成長的沃土。”
面對職業教育的場地難題,吳志明提出四大路徑:
一、打破“空間迷信”:讓教育回歸“人本邏輯”。在福州市臺江區,某職業學院將廢棄鞋廠倉庫改造為“智能汽車實訓中心”,學生在轟鳴的機械聲中完成車輛拆裝實訓;在泉州市晉江,舊廠房變身“服裝設計工坊”,學生作品可直接對接本地企業生產線。“教育需要的不是水泥森林,而是能激發創造力的土壤。”吳志明說,“當校園圍墻被拆除,教育才能真正與社會對話。”
二、構建“產教共生體”:重塑校企命運共同體。晉江某職教園區內,教學樓與生產車間僅一墻之隔,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制定課程,學生每周進入車間參與真實項目;混合所有制學院中,企業持股、學校出師資、政府給政策,三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里沒有‘甲方乙方’,只有‘命運與共’的合伙人。”吳志明說,“唯有讓企業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才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產業需求的人才。”
三、 政策創新:用“活水”激活“死水”。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職業院校以“租賃+改造”模式盤活閑置資源;明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投入性質,將“成本回收”與“挪用資金”嚴格區分,為民企辦學發展掃清障礙。“教育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社會賬。”吳志明指出,“當政策允許‘試錯’,社會資本才會敢為人先。”
四、動態評估:讓“指揮棒”指向真教育。放開生均場地考核要求,強化適配性學科建設和內涵發展,加強對學生就業和樂業的考評,對資源浪費者亮黃牌;建立全國職業教育資源信息平臺,盤活社會上的閑置校園、園區、廠房、設備等資源,鼓勵整合重組,允許學校、企業、單位、社區等部門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改進場地統計方式,解決生均占地面積問題,真正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考核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喚醒。”吳志明說,“教育質量與校園大小關系不大,當學校開始更多關注內涵發展價值,教育才能真正回歸育人本質。”
責任編輯:陳錦娜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訪全國政協委員鄭家建:以新質生產力激活八閩文化生命力2025-03-10
- 支持福建打造東南清潔能源大樞紐——訪全國政協委員阮前途 2025-03-09
- 全國政協委員張軒松建議:大力構建就業友好環境 2025-03-09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收藏學習!手賬版政府工作報告要點2025-03-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