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1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期在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發現一種約4.8億年前的奇特海綿化石——嫘祖冠毛層孔海綿。這一發現將造礁層孔海綿的演化歷史向前推進了約2000萬年。
相關成果于4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周刊 。
嫘祖冠毛層孔海綿屬于遠古海洋中層孔海綿類別中的一種,也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層孔海綿。這一類群是地球歷史上著名的“海洋建筑師”,此前最早的造礁化石記錄出現在約4.6億年前。這一時期,它們已經與珊瑚一起成為礁生態系統的“主力軍”,共同構建出復雜多樣的“海底城市”。不過,這些“建筑師”何時出現、又如何進化出堅硬的骨骼,一直令科學家們困惑。
此次發現的嫘祖冠毛層孔海綿生活在約4.8億年前的溫暖淺海中。從形態上看,它們個頭不大,每個僅一至兩個手指指節長;外形多種多樣,有的像圓球,有的像樹枝,有的像小蘑菇,還有的像倒扣的盤子。更神奇的是,它的骨骼由一種磷酸鹽礦物——氟磷灰石構成。這突破了此前已知的兩種海綿骨骼材料:硅質(如玻璃質地)和碳酸鈣質(如貝殼質地),讓海綿成為首個掌握了“三種造骨技能”的動物類群。
科研團隊給這種新發現的遠古海綿取名嫘祖冠毛層孔海綿,“嫘祖”既取自化石發現地附近的嫘祖鎮,又指這種層孔海綿的微觀結構與絲綢有些相似。“像傳說中的嫘祖一樣,這種海綿也是遠古海洋中的‘織網達人’。它們的發現展示出早期生物非凡的環境適應能力:早在約4.8億年前,動物們已經選擇用不同礦物構建自己的身體,以最大限度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元動說。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各地開啟賞花季 “春日經濟”創造消費新2025-04-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