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中國核工業集團通過其公眾號“中核招聘”發布一則標題為“我們收到1196273份簡歷”的消息,同時附帶一個滿眼星星的表情,似乎表達對收到如此多申請的自豪感。該文章發布后引發網絡輿論的不滿,網友質疑找工作的困難成為中核炫耀的資本,面對輿論壓力,中核集團刪除了該文。4月6日晚,中核招聘官微發文《感謝每一份信任,謹記每一份責任》,回應“百萬簡歷”事件稱,今年校園招聘共提供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每位學子可以平行投遞20個崗位,以期實現崗位需求與人才特長、意向的精準匹配。并表示,始終認真對待每份簡歷,不辜負每位學子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持續改進每一個細節,用真誠搭建雙向溝通的橋梁,努力讓求職一路溫暖、周到體貼。
簡歷數量不應成為企業炫耀資本。“百萬簡歷”事件折射出當前求職者的就業形勢嚴峻,有網民稱1730個崗位,也就意味著一百多萬人次可能落空期望,這也代表了一百多萬人正在為生活、為夢想奔跑到氣喘吁吁。“我們畢業生只想拼盡全力地投遞每一個企業尋找一個工作機會,而我們的這些努力不該作為企業炫耀的資本,更何況中核集團還是國資央企。” 一語道出公眾對國資央企承擔社會責任有更高的期待,對于國資央企來說,應該以提供比其他企業更多崗位、解決更多人就業為榮,而不是炫耀有多少人報名。公眾對中核集團公布數據的激烈反應,其實質也是通過事件宣泄當前就業焦慮。
國企在公共傳播中需感知社會情緒。事件從數據爭議到輿論反噬,還暴露了國有企業在公共傳播中的責任失衡問題。當國企推文突出的是“百萬簡歷”弱化了“國企擴招”,就脫離了企業引才的初心,轉而讓輿論失衡,加劇就業焦慮。企業將招聘數據等同于“成績單”時,卻忽視了數據在就業市場中的敏感性,忽視了求職者的感受。這種強調“海量簡歷投遞”的敘事,在公眾認知中極易與“制造內卷”產生關聯。國企承擔著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公共服務職能,其傳播內容需彰顯社會責任并兼顧穩定社會情緒。只有凸顯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才能彰顯其社會責任的擔當,為社會穩定提供保障;只有不脫離群眾感知公眾情緒,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同和信任。4月6日晚,中核集團發布的《感謝每一份信任,謹記每一份責任》正是對“百萬簡歷”事件的一次糾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事件造成的輿論壓力。
此次招聘風波不僅映照出前求職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就業困難,也對國企需構建更具社會責任的傳播話語提供了借鑒。當國企將社會責任理念深度融入企業文化中,并通過傳播將其轉化為可感知、可驗證的公共價值,國企才能真正成為公共情緒的“穩壓器”與社會信任的“連接器”。(文/黃艷)
責任編輯:易初
- 加入福州市企聯央企國企已達29家2025-02-23
- 國企高管幫妻子拉來3000多萬業務 妻子:我恨他,我也害了他2024-12-12
- 新華社:山東國企魯信的底氣2024-10-3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智“繪”春耕“新”圖景 “賞花經濟”為鄉村2025-04-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