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社會新聞
      分享

      13歲男孩沉迷游戲 3個月花光奶奶兩萬養老錢

      瘋狂代價

      父母離異的洋洋從小與祖父母一起生活,家境拮據,然而迷上游戲的他,卻無意識一般在三個月內將老人“養老錢”消耗殆盡。

      瘋狂困境

      比得知真相還讓老兩口痛心的是,他們無奈于孩子沉溺游戲的“難局”,“喊不住,管不了,只能管他冷不到,餓不到。”

      3日下午2點過,成都蜀陵路一平房內,13歲的洋洋(化名)趴在床上玩筆記本電腦。聽見開門聲,他迅速合上電腦,站了起來。“你又在耍啥子?”“沒有。”面對爺爺歐慶元的詢問,洋洋有些不自在。

      最近一段時間,洋洋在家里顯得有些無所事事,因為被禁止玩手機了。這一切,源于9月20日歐慶元到銀行取款時,發現卡里兩萬四千多元錢不翼而飛。幾經詢問,洋洋終于承認,錢是自己花的,全部用于打游戲了。

      得知真相后,歐慶元老兩口生過悶氣、發過脾氣,還第一次用衣架打過洋洋。然而,孫子拒不認錯的態度,讓老兩口只能無奈搖頭,“喊不住,管不了,我們實在沒辦法了。”

      養老錢

      兩萬多元的積蓄被網絡支付,知道密碼的孫兒最可疑,“他拿這么大筆錢去干啥子?”

      9月20日,是歐慶元很長時間來第一次到銀行取錢,拿的是老伴肖圣芝的工資卡。一年多前,肖圣芝在成都一家醫院干起保潔,每月有1890元的工資。因為不識字,老兩口從未獨自去取過錢。“這次是急需用錢,專門找了弟媳過來,幫忙一起去取。”

      然而,插入卡,輸入密碼,弟媳卻發現卡里只有15.94元。“咋可能,這卡里的錢就沒怎么取過,是不是弄錯了?”歐慶元有些懵了,又讓弟媳查了一遍,可還是一樣的結果。在弟媳的提醒下,他跑到銀行柜臺打印了流水賬單。一筆筆支付金額讓他驚訝地瞪大了眼。

      流水賬單是今年6月到10月的所有收支記錄,除了每個月中旬的工資收入,其他的記錄都是支出,金額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最多的一筆是900元,交易日期顯示為8月10日。而每一筆支出,都是通過某在線平臺支付的,總共兩萬四千多元。

      到底這些錢是誰用的?

      歐慶元先后詢問了老伴和兒子,但都不是。歐慶元匪夷所思間突然想起,這張卡的密碼,除了自己和老伴外,還有孫子洋洋知道。孫子是他們身邊唯一識字的親人,歐慶元很信任洋洋,“前幾次取錢,是讓他去取的,密碼他是知道的。”

      但這一猜測,讓歐慶元和老伴都有些不敢相信。“平時除了愛耍游戲外,其他事情還是很聽話的,他拿這么大筆錢去干啥子?”

      糾結和焦慮中,老兩口終于等到洋洋放學回家。“你是不是用了奶奶卡里的錢?”歐慶元試探地問,但洋洋卻一口否認,“不是,我又弄不來。”之后,洋洋就低著頭一言不發,再三詢問,回答就只有三個字“不曉得”。

      手游迷

      獲知真相,老兩口更痛心孫兒如此癡迷于游戲,卻奈何“喊不住,管不了”

      一家人軟硬兼施,當天晚上,洋洋終于承認自己動了這筆錢。他說,今年暑假時,自己迷上一款以卡通人物為主題的手機游戲,錢就是花在這個游戲上面。

      歐慶元這才意識過來,每天他一回家,洋洋就會找他要手機,“我也不懂他拿去干啥子,問他他又不耐煩,就沒多管了。”

      洋洋說,剛開始他并不知道這款游戲要付費,但當界面上跳出綁定銀行卡能夠得到禮物時,他想也沒想就把奶奶的工資卡綁定了,“我去取過錢,記得密碼。”然而,玩著玩著,洋洋越來越著迷,會毫不猶豫地根據游戲提示進行充值升級。

      洋洋并不記得第一次充了多少錢,也不知道自己總共充了多少次,他更沒向家人提起此事。

      直到事發后,肖圣芝才想起孫子的不對勁。這張卡開通了短信提醒功能,每次工資到賬,肖圣芝都會讓洋洋幫她查看短信,“最近幾個月,他看完就把短信刪了,我問為啥看不到了,他還讓我放心,說錢都存起的。”

      3個月時間,卡上的錢被洋洋用光了,得知真相那一刻,肖圣芝泣不成聲,“這是我們攢下來的養老錢。”平時,歐慶元在家附近靠拉三輪車,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一家三口的日常開銷,而肖圣芝的工資則存下來。

      “如果不是這次取錢,要到過年才會曉得這事。”相比省吃儉用存下的積蓄就這樣沒了,老兩口更痛心的是,洋洋如此癡迷于游戲,而且一直在掩飾自己的錯誤,并且至今沒有認錯。

      9月24日那天晚上,歐慶元第一次用衣架打了洋洋。以前,他也因洋洋去網吧玩游戲動過手,“但從來沒打這么狠,真的是太氣了。”

      歐慶元一家從資陽來成都打工,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洋洋從小一直跟著自己長大,“兩歲多時,他爸媽又離婚了,就我們老兩口管他。”

      然而,雖然生活在一起,祖孫之間卻并沒有太多交流。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洋洋就迷上了游戲,常常去網吧里玩。說及此,老兩口也很無奈,“喊不住,管不了,只能管他冷不到,餓不到。”怎么辦

      孩子父親后悔關心不夠,決定回成都找份工作,“還是在身邊多管著點他”

      11月3日,洋洋放假在家,趴在床上玩爸爸歐平買的筆記本電腦。在這十多平米的家里,這一臺價值1000元左右的電腦,是最值錢的東西。

      今年年初,考慮到洋洋上初一,家里沒人輔導學習,歐平特地托朋友買了臺二手筆記本電腦,還給家里裝了wifi,“買的時候就跟他說好,這是用來查學習資料的,要上網,只能在作業做完后。”

      因為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一兩次,歐平只能從一個月三次的電話中了解洋洋的一些情況。就在2014年,他得知洋洋常進網吧后,曾一度回成都,“待了近一年,感覺他有所改進,就又出去打工了。”

      9月21日,在雅安打工的歐平得知洋洋因玩游戲花掉了母親兩萬余元存款后,嘆了口氣。“我也在反思自己,對他的教育和關心確實不夠。”歐平說,他準備到成都來找份工作,“還是在身邊多管著點他。”

      與此同時,在鄰居的幫忙下,歐慶元老兩口得知,洋洋所說的那款游戲所屬的運營公司就在成都。隨后,在媒體的幫助下,老兩口找到該公司負責人并說明了情況。最終,該負責人決定將錢退還。

      然而,工作人員在查詢后發現,洋洋提供的賬號只消費了8190元。也就是說,還有一萬多元不知去向。歐慶元多次詢問,洋洋一口咬定,只用銀行卡充值過這一款游戲。“他還瞞著我們。”歐慶元扶著額頭不住嘆氣。

      3日,在記者多次詢問下,洋洋終于松口,還玩了兩款網頁游戲。目前,記者正在聯系兩款游戲的運營公司。

      專家說法

      “家庭網民化”這潮流怎么破?

      著名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如今,網絡文化強大的滲透力不但影響著每一個成年人,還正侵蝕少年兒童。他們的童年不再熱衷于跳繩、騎自行車、打彈珠,而是手機和IPAD上的各種游戲,很多游戲里,充斥著血腥暴力、金錢至上,殘害著兒童的身心健康,扭曲著他們的認知。

      在網絡長期的影響下,“家庭網民化”愈發明顯。“我經常看見很多父母,一邊帶孩子,一邊自己就玩著手機游戲,孩子耳濡目染,很快就學會了。”另外,無論是學校,還是周邊的環境,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在玩著手機游戲,無形之中在孩子內心形成了攀比意識。

      如何疏導?

      紀大海說,孩子迷戀網游,是為了獲取心理上的自由感和自我支配感,不少家長為了防止孩子沉溺,往往采取強硬手段,如沒收手機、限制外出,限制零花錢,甚至于打罵,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紀大海說,要想拯救網癮孩子,需先轉變家庭教育方式。首先,家長應加強監管,不能因為嫌麻煩,對孩子玩手機視而不見;但是,家長也不能一味地限制,應抱著接納的心態,主動學習網絡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懂得孩子迷戀的是什么,從中找到與孩子縮小距離的辦法,從而正確疏導;最重要的是,家長應給孩子多一些陪伴,用其他健康幽默的親子活動,代替網游,如講故事、編排家庭小戲曲、唱歌、跑步等等,并且帶頭示范,幫助孩子樹立高尚的情趣。同時,家庭應與學校建立聯動,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讓孩子們有正確的娛樂方式,培養正確的文化思想,去除攀比心理。(華西都市報記者 吳冰清 李天宇 攝影 吳小川)

      對話

      知道這是辛苦錢不承認是怕挨打

      3日下午2點,記者跟隨歐慶元回到其家中時,放假在家的洋洋一個人趴在床上玩著電腦。他有些瘦小,校服穿在身上松噠噠的。提及玩游戲一事,他的頭埋得低低的。

      記者:知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

      洋洋:(搖頭)

      記者:這些錢都用來干什么了呢?

      洋洋:買裝備。

      記者:你知道這些錢是爺爺奶奶辛苦賺來的嗎?

      洋洋:(點頭)

      記者:平時去網吧的錢是從哪里來的?

      洋洋:爺爺給的早飯錢。

      記者:為什么之前不主動承認錯誤呢?

      洋洋:(扶了扶眼鏡)早點說了還是一頓打。

      記者:現在有沒有覺得自己錯了呢?

      洋洋:嗯。

      立即評

      手游,別給孩子“挖坑”

      □蔣璟璟

      沉迷手游的洋洋,不僅花光了奶奶辛苦攢下養老的兩萬積蓄,更是讓這個本就困頓的家庭越發艱難。一面是經濟上的損失,另一面則是情感上的傷痕。而這,恰是這個不幸故事的一體兩面。當然了,倘若置之于更為廣闊的語境中,我們很容易就發現,類似的事件并算不得新鮮。“熊孩子”玩游戲坑慘家人的橋段,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幾乎橫貫始終。

      一再上演的雷同劇情,隱約有著某些相似的元素。比如說,隔代撫養。爺爺奶奶們與“家庭第三代”的矛盾,往往在“游戲敗家”的吵吵鬧鬧中推向頂點;再比如說,智能手機的高度普及、移動支付的便捷化加之手游的低門檻化,又在技術層面催化了孩子們的心智早熟……而相較于對傳統意義上所謂“網癮”的警惕,現代家長對子女過早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似乎遠未能施加足夠的積極干預。

      一個13歲的孩子,在手游上花費重金。這固然有家庭教育不當、管束不力的原因,但除此以外,相關游戲開發與運營方,或許也難辭其咎。當形形色色的手游,有意無意地拒不設置必要的年齡篩選模塊,而總是無所不用其極地誘導消費,那么注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洋洋重蹈覆轍。有必要重申的常識是,支付行為,必須與法定的民事行為能力相匹配。手游的設計與贏利,也該尊重這一基本原則!

      不讓孩子跳坑,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挖坑”。強化前端的行業監管與產品標準化,才可避免誤人子弟、禍害家庭。在此基礎上,我們當然也該去思考,怎樣才是合適的家庭教育方案?移動終端硬件,又該如何在不同年齡段有差別地施加影響?

      責任編輯:陳錦娜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最新|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高清| 亚洲娇小性色xxxx|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亚洲视频一区调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熟妇无码AV|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V在线播放|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