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平臺建立了辟謠中心。
■向謠言“宣戰(zhàn)”的聲音越來越多了。
《老爸老媽的朋友圈謠言多 咋辦》一稿刊登后,引起廣泛關注。不少讀者來電表示,不只是老爸老媽,年輕人的朋友圈同樣是謠言泛濫。記者調查發(fā)現,朋友圈謠言涉及健康養(yǎng)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政經和社會秩序、愛心轉發(fā)等多個方面。層出不窮的謠言,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有些人盲目相信甚至因此而焦慮,有些人干脆屏蔽了朋友圈,只有少數人會主動向謠言說“不”,對謠言進行舉報或轉發(fā)權威部門發(fā)布的信息。專家表示,治理謠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對謠言進行舉報。
□文/圖 本報記者 苗靜 石維
有人寧信其有 有人感到焦慮
12月10日至18日,記者通過街頭攔訪、微信、QQ等多種形式,調查了30名20多歲至40多歲的市民。對于微信朋友圈的謠言,每個人都有很多話要說。大家對于謠言的態(tài)度,大致可分為四種,一種是盲目相信;一種是因為難辨真假而感到無助甚至焦慮;還有一種人干脆屏蔽了朋友圈;最后一種是主動舉報。這30人中,有5個人遇到謠言會舉報,或者想辦法核實后主動辟謠。
45歲的陳書云經營著一家小超市。聽說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她就再也不用微波爐了。“我們在農村,也不懂這些,街坊鄰里都相信,我也就信了。”陳書云說,面對網上的一些說法,她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陳書云這樣的大有人在。
也有一些人像田女士一樣糾結。最近一段時間,只要一看到朋友圈那些帶有“內幕”、“再不看就刪了”、“新聞聯播都不敢播”等字眼的標題,田女士就感到很煩躁。想點開看看,可又覺得肯定是假的,還不如不看,總是舉棋不定。甚至老媽告訴她石家莊的鐺鐺車票價由5元降到2元了,她也不信,因為這是老媽從朋友圈看到的。后來她才知道這個消息是真的。
有人屏蔽朋友圈 有人向謠言說“不”
小趙是一家公司的職員,今年26歲。幾年前聽到可口可樂殺精的消息后,趕緊“戒”掉了可樂。后來又看到一家報紙辟謠說可口可樂不會殺精。但讓他不解的是,這個消息依然不時出現在朋友圈,身邊也有人對此深信不疑。“如果澄清事實的報道也能像謠言傳播得這么廣,這么深入人心就好了!”
35歲的錢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朋友圈里的信息又多又雜,除了各種消息刷屏,還有很多同學做起了微商,發(fā)起了廣告。”錢女士說,這些信息霸占了朋友圈,沒營養(yǎng)不說,看起來還浪費時間。有時感覺整個晚上看到的都是假消息和各種吐槽文。一段時間后,她干脆屏蔽了朋友圈,把時間用在親子閱讀等有意義的事情上。
相比之下,30歲出頭的小劉就理性多了。他從事銷售工作,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非常多。各種信息充斥,其中不少是謠言。只要確認是謠言,他就會果斷選擇投訴。“網絡信息量太大,依靠權威部門一一找到并甄別難度很大,大眾的舉報和投訴可以為權威部門提供很多線索,能積極有效地打擊謠言。”
“向謠言宣戰(zhàn)”的聲音越來越多了
今年6月出版的《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6)專門對微信謠言進行了分析。
這份報告稱,謠言主題可以分為9類:健康養(yǎng)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政經和社會秩序、愛心轉發(fā)、廣告營銷、奇聞趣事、色情和其他。調查顯示,對于十分重要但是真?zhèn)坞y辨的信息,70.3%的受訪者都表示“寧可信其有”,只有17.6%的人選擇“寧可不相信”。這份報告分析稱,謠言的傳播都有其社會心理動因,大部分謠言是焦慮、期望、憎惡的表達,歸根結底是控制感缺失后為重獲控制感而做出的嘗試。同時謠言還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特殊方式,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人際溝通的滿足感。
不過,“向謠言宣戰(zhàn)”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些報紙、電視臺專門推出了“網文辨真”、“熱點求真”等欄目,針對一些謠言,請教相關的專家學者,或者通過實驗來驗證真?zhèn)巍2痪们埃⒉┥嫌腥税l(fā)起了“拯救爸媽朋友圈”活動,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積極支持、參與。微信公眾平臺建立了辟謠中心,對近期熱門謠言進行展示。還有幾家機構聯合推出了名為“抗謠挑戰(zhàn)”的小測試,測試“抗謠性”并加以解釋。
謠言泛濫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感
心理咨詢維護中心專家于文娜表示,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網絡時代,或真或假的海量信息,加劇了人們內心的焦慮感。多數人在接觸謠言信息時傾向于采取“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也有人懷著“事不關己,看看熱鬧”的心理閱讀并轉發(fā),這些做法無疑降低了判斷能力,使自己和身邊人受到影響。
她說,微信朋友圈里不同主題的謠言因涉及內容不同,背后所隱含的傳播動機也不一樣。健康養(yǎng)生類、人身安全類、財產安全類謠言,利用人們焦慮與恐懼心理的比例很高;廣告營銷、色情主題謠言,則主要利用了人們的希望與欲望;政經和社會秩序類的謠言,同時利用了人們的焦慮恐懼和仇恨憎惡情緒。“治理謠言需要相關權威部門信息透明,公眾信任度和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也很關鍵。”她認為,大家應從自身做起,不信謠不傳謠,對于不確定的信息保持理性態(tài)度,不要急于相信和傳播,也不要過于激進地做出評論,應該等待權威機構的認定或辟謠。
舉報謠言是公民的義務
對此,河北明杰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惠民表示,針對散布謠言等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明確規(guī)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而且,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司法解釋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被認定為刑法相關條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王惠民認為,治理謠言,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都應作出努力。社會層面,相關部門應及時辟謠,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對發(fā)布謠言的人依法嚴懲等。而在個人方面,每個公民首先應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另外,舉報謠言也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向謠言說“不”,可以這樣做
面對充斥朋友圈的大量謠言,我們應該怎么做?接受采訪的市民和專家給出了建議:
1.遇到難辨真假的信息,首先要看其消息來源。一些網絡媒體、自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閱讀量,會編撰發(fā)布一些謠言,主流媒體和政府機構發(fā)布的信息才可信。
2.謠言的一大特點就是利用人們的焦慮和恐懼心理,試圖用各種刺激性強的視頻、圖片、文字來吸引人,所以這類內容最好不看,更不要信。
3.主流媒體會專門針對一些謠言進行辟謠,可以上網搜索,或登錄政府網站、打電話,尋找最權威的辟謠消息。
4.一旦發(fā)現謠言,不要轉發(fā),要堅決舉報。微信上的謠言帖子,可以在文章右下角點擊“投訴”——選擇投訴原因——下一步——投訴描述——提交。
責任編輯:肖舒
- 辟謠SB250病毒致28死 SB250病毒是什么 謠言是怎么傳出來的2017-04-17
- 20歲小伙為自拍發(fā)朋友圈 掉進珠江還不會游泳2017-04-10
- 瀘州太伏中學學生死亡趙鑫尸檢結果公布 校園欺凌等系謠言2017-04-07
- 買“魚雷”炸魚還發(fā)朋友圈 男子被判緩刑 2017-04-06
- 瀘縣太伏學生死亡最新信息 謠言說是什么?警方死亡通報怎么寫的2017-04-05
- 2歲女童走失 惠安民警求助朋友圈助母女團聚2017-04-05
- 女子挪200萬公款狂購口紅 不為化妝只圖發(fā)朋友圈2017-04-05
- “朋友圈able”,出去旅游玩得好不好全看它了 | 好奇心辭典2017-04-02
- 微信新功能解鎖 朋友圈內容只能“活”3天?微信新功能最全體驗2017-03-31
- 警方出手!發(fā)布“大鱷3億來廈炒房”的男子被查 2017-03-30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5只母雞身懷絕技怎么回事?母雞的本領都是怎2017-04-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