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楊衛因準備送兒子球桿變成“網紅”視頻截圖
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七,距離過年還有三天。13天之前,北京西站廣場上,因隨身攜帶的一根高爾夫球桿,楊衛吸引了媒體的注意。這支50元錢的球桿,是他帶給11歲兒子的新年禮物。
一個暖心的返鄉故事,“高爾夫大叔”楊衛,很快成為春運大幕下的一名“網紅”。然而,回家不到四天,楊衛便偷偷回到北京。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他將這一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歸結于“無法與父母溝通”,而“無法溝通”則是父母責怪他“在北京沒掙著錢”。
楊衛用離家出走的方式,宣示著自己的“性格”。他渴望改變,卻不知從何處入手。于是,楊衛決定從“和解”開始。昨晚,一年沒有給家里打過電話的他,給60歲的老母親打了個電話,手機里,母親的備注名叫“愛的奉獻”。
生活
楊衛的理想是當一名“領班”,能夠指揮手下一百多號環衛工。然而直到昨天,他還只是這一百多人中的普通一員。
他今年38歲了,從初二那年輟學打工算起,楊衛已經在外“漂”了20年。在老家,他給人種蘋果、刷大白、壘豬圈,有一搭沒一搭地掙點零錢。
2006年,楊衛的兒子出生,他逐漸開始考慮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養活一家三口。2009年,物業公司在老家招人,楊衛和幾名老鄉應聘成功,從山西芮城縣,一路來到北京北六環的一處高檔小區,做起了園林養護。
楊衛一度對這份工作很滿意。在2009年,他的工資是1050元,包吃住。工作內容并不復雜,不需要專業技能。業主有修建花圃的需求,帶著剪刀過去,咔嚓一陣后,就算完成服務。隔三差五,還能去鄰近的沙河鎮喝一點燕京啤酒。
7年過去了,楊衛的工種從“園藝”,換到了“環衛”,工資也漲到了3000元。如果他愿意每天工作十個小時,算上績效,楊衛每個月能掙3200元。
楊衛并沒有存下錢。在過去的一年,他吃在小區附近的山西面館,跟老鄉兩個人,一頓能喝掉四瓶啤酒,一天喝兩頓;十元一包的煙,兩天抽掉一包。物業公司設有食堂,每個月另給300元飯補,但是他很少在食堂吃飯。
“騎自行車到食堂,要十分鐘,到山西面館只要五分鐘,我的時間很寶貴。”楊衛搓著手。他帶著十元錢買來的護耳,迷彩棉服里套了一件薄棉衣,一件夾克,一件襯衫外面罩著秋衣。除了那件150元買來的迷彩服,都是業主送的。
經常有業主給他送衣服。大了、舊了,各種原因,最終都穿到了楊衛身上。有時候衣服多到穿不過來,他會寄一些給在高碑店做門窗安裝的弟弟。同在北京,這是兄弟倆為數不多的“溝通”。
回家
1月11日早,楊衛沒有去食堂吃早飯。不到9點,他提著20斤大米,帶著幾本新臺歷,和老鄉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是物業公司放假的第二天,楊衛說,自己“不想那么早回家”。可是實際上,早在12月13日,他就去沙河鎮的代售點買票,264元的票面價,加上6元的手續費,楊衛一點不含糊。
公交轉地鐵,一個多小時后,楊衛出現在北京西站的站前廣場。因為怕“過不了安檢”,楊衛用自己的床單,將買給兒子的高爾夫球桿層層裹住。箱子矮,球桿高,無論怎么放置,這支球桿始終凸起在外。
然而他并沒有引來安檢人員的注意,卻引起了現場正在采訪的媒體的注意。面對鏡頭,他揮動著球桿說,“我們農村沒有高爾夫,我想我的兒子跟北京人一樣。”
這組報道,后來被命名為“回家的禮物”,而“高爾夫大叔”楊衛,也很快成了網紅。
但是楊衛并不知道這一句話的力量,整整一天,他都在趕路。回到家時,已經晚上11點鐘。家人都在等他,弟弟還為他做了一頓飯,但楊衛累了,沒和家人多說句話,倒頭便睡去。
回家第二天,楊衛去芮城縣城看望妻兒。為了照顧兒子上學,他的妻子在學校附近陪讀,每年房租兩千元。離家多年,他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一家人在出租屋看了一天電視后,楊衛帶著兒子回到了農村老家。
在老家院里,楊衛取出高爾夫球桿,手把手地教兒子。
“上班的地方附近有高爾夫球場,我看業主玩過,這活動新鮮、高端。”楊衛經常去撿球,然后帶給兒子。
2009年,來北京的第一年,他給不到4歲的孩子買了一把吉他。“想著他自己撥著玩,也能找到感覺,以后可以報個班學。”楊衛至今不知道兒子有什么興趣愛好,只想著帶一些城里流行的東西,讓孩子“見見世面”。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春運列車停站4分鐘 女列車員與兒子站臺擁抱團聚2017-01-25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雙11快遞都收到了么?網曝快遞在小區保安室被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