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我的朋友圈大概有1000多個朋友,其中從事微信代購的‘好友’不少于20個,代購產品以面膜、化妝品、手包等為主,產地則以日美韓澳等為主。有時候會購買一些化妝品、手包,感覺既方便又實惠。”在江蘇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工作的趙女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隨著微信的日趨普及,眾多代購商利用微信進行推廣銷售成為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微信代購存在售假成風、變相傳銷、違法走私等種種亂象。有關人士表示,針對亂象叢生的微信代購,我國亟須出臺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制約,加快法制建設,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以假亂真 售假成風
亂象一:以假亂真,售假成風。調查發現,不少微信代購的產品,質量無法保證,高仿品、假冒偽劣品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不少人基于朋友面子等情感因素不好意思拒絕,往往會上當受騙。
根據遼寧省消協發布的典型案例,消費者劉女士在朋友圈看到同學推薦韓國品牌化妝品,說賣家是自己的朋友,長期定居韓國,保證正品還比市場價便宜。劉女士微信轉賬給賣家買了1套,幾天后化妝品送到,她打開后聞到一股刺鼻的酒精味,和曾經用過的不同。劉女士頓覺上當了想退貨,可是賣家已把她的微信刪除,再也聯系不上了。
沒有評價機制、沒有信用擔保、沒有第三方交易平臺,微信代購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買家對店主的信任,由此埋下了極大風險,一旦出現騙局,消費者的權益很難得到維護。
針對微信代購風險,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國清博士分析指出,由于代購的買賣雙方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契約關系,所以消費者在遇到收款不發貨、質量無保證、售假、售后無保障等問題時,往往缺少維權的基礎條件——買賣合同,而且消費者很多時候往往連侵權主體即代購商的真實姓名都不知道;另一方面,聊天記錄等證據性資料的缺失也增添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名為返利 實為傳銷
亂象二:虛構業績,發展下線,變相傳銷。一些微信代購商經常在朋友圈貼出夸張的銷量,譬如宣稱今天賣了多少貨、這個月賺了多少萬等,甚至把銀行卡的進賬記錄或者訂單量曬出來,讓消費者看了不禁怦然心動。更有甚者,一些正想從事電商工作的年輕人禁不住誘惑,加盟成為其所謂的“經銷商”或“正式分銷商”,但在后來經營中卻發現產品根本賣不動,只好厚著臉皮去不斷“忽悠”親戚朋友購買,更多的消費者因此上當受騙。這種微信代購實質上最終異化成了“傳銷”,危害較大。
近日,全國首例“微信公眾號”傳銷案在大連市甘井子區法院宣判。青島男子王賢注冊了4個微信公眾號,通過這些微信公眾號以“加粉”名義發展不同層級的會員,會員發展下線可得到一定的返利。這種新的公眾號傳銷方式短短3個月吸收會員達18萬余人,直接或間接收取會員繳納的傳銷資金額累計達到180萬余元。騰訊公司發現了系統內的這一違法現象向警方舉報。經過偵查,大連警方掌握了電子物證證據,查明了該團伙的犯罪事實。
有專家表示,利用“微商”開展網絡傳銷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利用熟人、朋友圈進行傳銷,隱蔽性強,欺騙性強;二是蔓延速度快,涉及地域廣,涉及人員多,社會影響大。消費者應提高警惕,對所謂的“返利”、“分銷”等誘惑要多加小心,一旦發現有傳銷嫌疑要堅決抵制,或報警尋求幫助。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朋友圈曬掃把站立圖是什么梗 NASA立掃把挑戰是真的嗎2020-02-12
- 2020年2月朋友圈勵志加油短語 2月你好朋友圈正能量文案說說2020-02-01
- 朋友圈背景一束光圖片分享 朋友圈背景一束光圖片大全2020-01-16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