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10時,河北張家口西河營鎮的紅旗小學小賣部內,孩子們在爭相購買一款辣條,其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印得模糊不清,包裝也粗糙劣質,有些零食甚至沒有任何產品信息。
“辣條”,如今成了課間飯后流行于農村兒童間零食的代名詞。以辣條為代表,單價在五毛到1元的各類膨化食品、糖果被媒體稱為“五毛零食”,而酷愛吃辣條的消費者被稱為“辣條群體”。目前“五毛零食”正在包圍著農村校園,侵擾著成長中的農村兒童。
目前我國農村兒童有1.4億人,留守兒童有902萬人,一包包“五毛零食”在他們中流行,除了暴露出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真空地帶外,更折射出農村地區在食育知識和意識上的普遍缺乏。
“五毛零食”包圍農村兒童
“滿客家”“宴遇”“酸π”……《工人日報》記者在紅旗小學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賣部柜臺上看到堆放約幾十種花花綠綠的小零食。不到1分鐘這里已擠滿了孩子。“每天都吃很多辣條沒感覺到影響健康,一想到那個味道,我口水都流出來了。”一個三年級的學生邊買辣條邊跟記者說。
“這個牌子的辣條賣得很好,孩子們很喜歡吃。”據店主介紹,一款定價1元的大包辣條十分暢銷,每天可賣出20多包。但就是這種“暢銷”食品,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卻印得模糊不清,無法識別。除了包裝不合格,有些散裝棒棒糖上沒有任何產品信息。
記者走訪鎮上其他學校和居民小區附近的十多家小賣部發現,其所賣多是這類生產信息不全、包裝不合格的辣條、香干、鹵蛋、糖果、膨化食品。
一家小賣部店主告訴記者,一元以內的糖賣得最好。“小孩子沒錢,家里給的零花錢平均每天也就一兩元。”紅旗小學的一名陳姓老師介紹說,“當地平均工資水平在3000元左右,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零花錢水平不會太高。”
“五毛食品”入侵農村地區,其實早已有人關注。
從2013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彭亞拉團隊歷時3年調查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邊的12所農村學校和2所流動兒童學校發現,與大多數城市孩子相比,在吃什么才健康的問題上,我國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面臨著嚴峻形勢。
調查團隊發現,農村學校周邊出售的許多小零食,生產廠家地址、電話等信息虛假比例達30%。這些劣質零食正在農村地區兒童間流行,占據了他們食物攝入的很大比例。在被調查的孩子中,經常吃零食的占73%,有些孩子甚至一天能吃三四包辣條,還有不少孩子把零食當正餐。
“辣條群體”形成的多重因素
以張家口市為例,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農村,一些城鄉結合部和集鎮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現象。而從農村到城市,隨著學校和居民聚居點附近大型連鎖生活超市分布的逐漸密集,銷售劣質食品的小賣部數量則出現下降趨勢。
“我家孩子一般很少吃那些劣質零食。一是附近大超市沒有賣,二是我們都在嚴格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在北京一家文化出版機構工作的周女士告訴記者,在飲食特別是孩子的零食方面,她很謹慎。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辣條“國標”出臺 能否促更多網紅食品轉正2019-12-18
- 向三無食品說不 校園周邊200米內禁售五毛食品2019-10-11
- 湖南平江對辣條事件嚴肅追責,平江辣條問題事件經過詳情2019-03-29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