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患者“換心”后性情和智力會改變?
談及“換心”,不少人會立即聯想到相關的影視作品,如,由香港知名演員梁家輝、林熙蕾等人主演的《奪命心跳》,該片講述了一個女人在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后,原本的陶藝天賦頓然消失,技藝越來越差,種種跡象讓她懷疑,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都與身體里那顆神秘的心臟有關。由西恩·潘主演的電影《21克》,也介紹了一個通過心臟移植手術重獲新生,然而痊愈后的他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擁有了心臟捐獻者的記憶和性格。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經過20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據統計,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
國內醫學專家對心臟移植后,患者性格的變化,還有這樣一些觀點——
北京武警總醫院心外科主任王奇說,這是由手術本身的技術成熟程度和患者的認知決定的。因心臟移植術屬于醫學界難度高、風險大的手術。患者的心臟會出現停止狀態,在心臟復蘇的過程中,心臟內部會進入氣泡,從而產生器質性改變。身體上的器質病變,使得他們在認知方面出現了障礙,也導致性格出現輕微變化。王主任說,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類似的病例較多,進入21世紀后,隨著心外科心臟移植技術水平的提高,醫學界類似的例子反而少了。
北京阜外醫院心內科教授張澍認為,病人性格發生變化和手術后使用的藥物也有關系。比如,器官移植的病人必須使用抗免疫藥,而這些藥就有一些影響神經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就可能帶來病人性格的變化。另外心臟移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手術,需要經歷麻醉、開刀等很多道程序,這些程序也有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像聲音改變,就有可能是做手術時需要保證呼吸,插管時對聲帶造成影響,導致聲音改變,等等。
河南醫師陳定學曾寫過一篇文章《換心人為什么性格大變》,文中提到,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心臟除了血液循環功能外,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出一些化學分子,如心鈉素、生物活性多肽等。心臟極可能還會分泌出一些“肽類激素”,這些“肽類激素”蘊涵著捐獻者個體的一些信息,導致被捐獻者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發生改變。
小翔和徐先生的改變是否與之相關?
馬量主任表示,影視作品里的劇情,更多的是藝術加工,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他也曾看到過,但該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在他看來,“換心人”的性格改變,更多的還是患者自身精神層面的改變。對大部分人而言,心臟移植是個大手術,就像經歷了生死考驗一樣。生活中,經歷過生死者,性情多少都會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從醫學的角度講,心臟移植患者術后,隨著心功能的好轉,其機體的各個機能都會有所改善,不再容易疲勞。
小翔也認可馬主任的觀點,他說,移植前,他每堂課坐二三十分鐘就會難受,以至于他會聽不進老師講的內容,成績自然不好。術后,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每堂課他都能順利地聽完。體育課上,他也開始和同學們一起跑步,一起運動。
馬主任還表示,心臟并不像大腦那樣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記憶功能,人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信息并不是記憶在心臟里,而是記憶在大腦中。由于心臟中并沒有記憶相關的信息,所以,供體無法通過心臟把信息直接“遺傳”給受體。另外,分子生物學告訴我們,遺傳信息存儲在DNA之中,心臟無法直接合成DNA,心臟并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遺傳功能,那么,供體的信息也無法通過心臟直接遺傳給受體。
關于小翔姐姐認為小翔變聰明的看法,馬主任認為,主要還是與小翔學習成績的提高有關,但他成績的提高更多的還是與他機體功能的改善——比如上課注意力更集中、學習效率更高等這些因素有關。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男生58門課程48門超90分,高考后發誓證明自己,大三被保送直博2019-11-26
- 厲害了!福建60名學霸獲這項全國競賽(初賽)一等獎2019-10-11
- 熄燈后都在聊啥?95后學霸寢室和想象中不太一樣2019-10-11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