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圍墻的校園
王謙手捧《國家人物歷史》,看得入迷,桌上攤開的還有《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史學月刊》等文史類學術期刊。曾在山西當過初三化學老師的他,已經在北大歷史系待了近四年。
王謙是山西大學中文系2004級的本科生,畢業后當過老師,兼職過酒店大堂助理,還和朋友一起做過轉運煤的生意,最多時候月入7000元。直到2014年,他來到北京。
在參觀了幾次北大后,王謙覺得這里“恬靜又溫暖”。他自稱不喜歡忙忙碌碌的快節奏生活,正好歷史系的一位保安剛離職,于是王謙就留在北大,當起了保安。
進入校園后,王謙發現北大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以前覺得北大很神圣,就像瓊樓玉宇,現在覺得很樸素。”
從北大教授身上,他最能感受這種樸素的美。這些在他眼里學富五車的教授們,大多為人謙虛、真誠,穿著也低調含蓄,對保安講話也不會盛氣凌人。
王謙喜歡和這些教授們交流。以前,他只能在百度上看到他們的照片,現在,教授們進進出出,圖片變成了真人。他對上一個,就打一聲招呼:“××老師您好,我拜讀過您的×××。”
一來二去,歷史系的教授們也對這個懂歷史的小伙子上了心。
他經常收到歷史系老師的贈書,有宋成有教授送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李新峰教授的《明代衛所政區研究》,以及王元周教授的《小中華意識的嬗變》等。王謙希望通過大量閱讀文史類書籍和期刊,加深文史修養,為以后的工作做好鋪墊。
白天上班有空的時候,他就看文史雜志和國學著作,下班后一個人在宿舍,研究一些復雜的問題。他承認,很多史學領域細而深,專業論文很難看懂,“自學起來很吃力”。
由于怕老師覺得問題幼稚,他很少提問。有時,他看一篇學報上的文章需要兩天時間,在不懂的地方做個標記,然后自己反復研究。他戲稱自己是在“練功”,只不過目前功力尚淺,仍需努力。
江斌也收到過老師的贈書,有張千帆教授的《憲法導論》、汪建成教授的《刑事訴訟法》,以及陳瑞華教授贈送的司法考試教材。遇到看不懂的,他會主動問老師和同學。
有一次,法學泰斗江平來北大作講座,主題是“中國法治的困境與突破”。江斌回憶,當時的報告廳里人山人海,走廊和過道處全是人,連窗臺上也坐滿了人。他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他站在最后,聽完了整場。
直到現在,江斌還能活靈活現地模仿江平老師的語氣,說出那句讓他印象深刻的話:如果國家對法治不采取什么措施,最后只有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辦法。
江斌說著便笑了。
張俊成還記得和北大西語系教授張玉書一起遛彎兒的日子。那時候,張玉書愛拉著他繞未名湖散步,邊走路邊講馬哲、講黑格爾。張俊成一開始還不懂,后來才意識到,他在以這種方式給自己上課。
他努力集中精神聽,什么唯物唯心,薩特尼采,哲學實在艱深,他不懂,也不敢問。后來熟了,他慢慢鼓起勇氣打斷張教授的話,提出自己的困惑,他發現張教授不僅不會不耐煩,還會深入淺出地講解。
后來,他也做了別人的老師。升任分隊長后,張俊成每周都會組織一兩次學習,利用保安們在傳達室坐崗的時間開展教學。他有時教英語,有時就某個他能講清的文史哲或社會類話題組織大家討論。有路過的教授看到,經常會給予他們指導或參與討論。
他還要求參與學習的保安記筆記,每月參加月考,鞏固知識。但他也坦承,由于保安均為20歲左右的年輕小伙,多數來自農村,教育程度低,沒有定性,很多人一開始不太積極。 張俊成對他們說:“知識改變命運,道理你們都懂。但你們要想改變命運,得拿出實際行動。”
他感慨,北大的文化學術氛圍濃厚,無形中影響了很多人。“那個時候,混日子的比較少,大多數保安都很珍惜在北大工作考學的機會。”
1998年,張俊成從北大法學院??飘厴I。在他讀書的三年期間,約有16名保安順利通過成人高考考入北大。
有一首歌叫《未名湖是個海洋》。歌詞寫道:“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都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
這首歌的專輯的名字是《沒有圍墻的校園》。
變和不變
有時候,江斌會覺得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保安隊多數人來自農村,河北、河南、山東人較多,文化程度不高,懷抱考學目的的人占比很小,江斌和他們之間仿佛有一面無形的墻橫亙其間,幾乎沒有共同語言。
王謙也很少和不愛學習的保安來往。他見過保安和領導爭吵,見過有些保安難改痞子習氣,有些人滿嘴臟話。
相較而言,他更喜歡和學生交朋友。問他在當保安期間最感動的是什么事?他說是一頓餃子。
剛當保安沒多久,王謙聽說康博思的水餃很好吃,但保安的飯卡不能用。一次,他無意間跟新交的朋友阿城提起,阿城說:“這有什么,我帶你去吃。”滾燙的餃子落肚,如同他的心,熱乎乎的。
阿城是歷史系博士生,后來王謙和他熟了,每隔一周就會去他那吃飯,他帶去啤酒和小菜,兩個人熱熱鬧鬧地吃火鍋或燒烤。他說,這樣的生活“干凈又熱烈”。
但有些現實也讓他沮喪。在北大,保安只能在農園、藝園和暢春園一層吃飯,無法登錄校園網,不能進圖書館。王謙每月的工資是2400元,沒有獎金和加班費,也沒有五險一金和社保。
2015年,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會組織,來自社會學系、中文系、法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等19個院系61名本科和碩博研究生參與撰寫的《北大后勤工人調研報告》指出,承擔北大校本部安全保衛任務的文安公司,沒有為在北大工作年限在兩年以下的任何一名保安繳納過社會保險。保安的流動性非常高。
江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有的保安來一段就走了,有的甚至早上八九點來了,中午飯吃完就走了。王謙回憶自己在北大歷史系工作四年間,人文學苑的保安來來去去至少有50個人。
考入北大后,有半年時間,江斌發現自己“怎么都讀不進去書”。那年他已經25歲,以前的同學多數已經成家立業。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人說,你怎么還一個人孤零零漂著,多可憐。
而王謙則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但父親不贊成,認為到了他這個年齡應該成家立業,不適合再讀書。
在老家的同學也勸他回去。一位同學在老家開了公司和酒店,年收入五六百萬。王謙覺得,家鄉人不懂他的追求。
“我就喜歡看書,越讀書越感到自己無知。他們過他們的生活,我過我的生活。”
來北京后,王謙只告訴父母自己做物業工作,不敢提到工資。這幾年,他一直用著以前攢下來的9萬元存款。
畢業后的張俊成漸漸明白,北大畢業證書只是代表了一段學習經歷,能否實現自己的抱負,還需要實際行動。
2015年,張俊成創辦了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自己擔任校長?,F在,他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傳遞給更多的孩子了。
江斌先后三次考研,都失敗了。2017年1月,他拿到北大的??飘厴I證,回老家參加公務員考試,也落榜了。現在,他打算繼續考研。
王謙仍在歷史系讀書。不工作的時候,他喜歡在北京城閑逛。他去過五道口的酒吧,到工體看過球,參觀過國家大劇院和外交部。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來北京,發現公交坐反了。他一聲不吭地下了車,默默走回來時的路?,F在,他覺得自己“完成了從鄉村到城市的轉變”。
江斌有時會想起自己在北大當保安的同事——來自西安翻譯學院的小方,從北大離職后自己開了公司,后來在全國各地作巡回演講;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的佳佳,喜歡在水杯上畫畫;焦哥自己寫了本書,叫《拯救中華》;從解放軍偵察連退役的王哥在國際安全防衛學院學習過保鏢技術,身手一等一的好;丁詩人筆名未名苦丁,發表過諸多詩作。
2015年,丁詩人寫道:“莫道英姿晚,大器乃晚成。”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江斌、王謙、李仁木為化名)
本文首發于總第813期《中國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北大清華開放課程怎么回事 北大清華為什么開放課程2020-01-14
- 福州多名學霸被清華北大提前錄取!來自這些學校2019-12-25
- 北大解聘與多人發生不正當關系教授怎么回事?馮仁杰個人資料做了什么 2019-12-11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