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山坡上,土地肥力差,遇到點雨水,土就流入河。”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秀隨口說出了當地曾經水土流失的狀況。
曾被稱為“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市安定區經過6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如今溝壑間“披綠覆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進入黃河。 李昊 攝
曾被稱為“苦瘠甲天下”定西市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山多川少。境內河流有祖厲河的支流關川河和西鞏河,水土流失面積占總流域面積的91%。祖厲河黃河上游支流,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黃河上游的生態環境。
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村民在青山綠水間享受生活。 賴鑫星 攝
“種一坡、收一車、打一斗、煮一鍋”,世代生活在此的農戶在大山上開墾坡地,受水土流失的影響,廣種薄收,辛勤勞作卻難以擺脫貧窮。
為改善生存條件兼顧保護黃河生態,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甘肅定西地區開始以修梯田為主體,配以淤地壩、造林等措施,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一無技術,二無機械,全靠男女老少背背肩扛。”曾參與“戰天斗地”修梯田經歷的劉玉秀告訴記者,拉開以梯田建設為主的水土保持序幕后,該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因地就勢、合理規劃、埂線水平、埂坎堅固、田面平整、寬度適中、死土搬家、活土還原”的梯田建設經驗,并探索科學種田。
“到上世紀70年代后期,在安定區率先基本實現了梯田化,告別了‘水來土走糧食少’的尷尬境地,也初步解決了吃不飽飯的歷史性問題。”今年71歲的劉玉秀說,他和老伴兩人在10多畝開墾出的梯田上種植著土豆、玉米、胡麻、燕麥。“土地變好了,就不能荒廢著,簡單種植不僅能有收入,還能固土護河流”。
“截至目前,安定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70平方公里。”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局副局長劉繼忠介紹說,經過治理,當地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2052萬噸下降到852萬噸,土壤侵蝕量減少59%,“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保證流入黃河泥沙量逐年遞減。”
據當地官方公開資料顯示,將山坡耕地修成梯田后,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糧食可增產30%—50%。梯田種植糧食獲得豐收也使得當地村民將其稱為“小水庫”。
此后,安定區又被列為國務院“三西”建設重點縣和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黃河上中游地區治溝骨干工程重點區。當地借此機會先后建成了官興岔、花岔、石家岔、安家溝、高泉等一批“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劉繼忠告訴記者,經過60多年的水土生態環境建設,當地已形成“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種草、梯田覆膜種薯、溝道筑壩攔蓄”的治理與開發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條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路。
如今,站在安定區的大山上,溝壑間“披綠覆土”,一層層五線譜式水平梯田裝飾著溝壑,一泓泓碧水蕩漾的蓄水塘壩中水草茂密,水鴨嬉戲……展示旱塬新韻,農村新景的同時,也“護衛”著遠方黃河的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甘肅定西渭源農特館開業 深化晉渭合作2019-05-20
- 甘肅定西:東西協作共建“福州林” 生態又扶貧2019-05-06
- 從“上新疆”“下四川”到“去福建”——福州市對口幫扶定西市開展勞務輸轉和轉移就業紀實2018-10-26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