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²科學峰會在北京舉行。圍繞前沿話題,本次峰會共設有“未來互聯(lián)網”“人類戰(zhàn)勝癌癥的殺手锏:免疫系統(tǒng)”“摩爾定律的終結”“區(qū)塊鏈技術”“下一代生物醫(yī)學智能系統(tǒng)”“天體物理”“人工智能和腦科學”等12場研討會。
其中,“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研討會邀請了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生物科學教授Terry J.Sejnowski、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Antonio Torralba,以及斯坦福大學的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進行“碰撞”,他們從不同學科領域共同討論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和腦科學探索。專家指出,通過人工智能和腦科學的交叉研究,可以促進真正的人工智能時代提前來臨。
人工智能和腦科學的結合研究,派生出新的機械感知或運動系統(tǒng),而這又與柔性電子學的研究密切相關。柔性電子學的一個顯著應用就是電子皮膚的研發(fā),能夠實現(xiàn)如人類皮膚一樣對外感知功能,并將信號傳遞回大腦,將人機交互提升到新的水平。“柔性電子器件的未來”專題研討會就柔性電子器件的發(fā)展方向、技術路線展開討論,與會科學家一致認為,柔性電子器件的發(fā)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未來的生活。
在前沿科學方面,腫瘤治療是人類生命面臨的最大考驗,在手術、化療、放療等手段為主的當下,依靠自身免疫系統(tǒng)戰(zhàn)斗的免疫治療癌癥已經成為最領先的方法。“人類戰(zhàn)勝癌癥的殺手锏:免疫系統(tǒng)”研討會圍繞這一前沿話題就行討論。來自耶魯大學的陳列平教授作為免疫治療在癌癥治療領域的開拓者,講述如何抑制免疫系統(tǒng) “剎車”效應,進而依靠人類自身免疫系統(tǒng)攻擊癌癥細胞,達到治愈癌癥的目的。
與會科學家認為,上述議題設置上充分體現(xiàn)了交叉特色。一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成為另外一門學科用做研究突破的工具,或者帶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一些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又可以派生出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現(xiàn)代大型科研項目的進展,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努力,才可以實現(xiàn)科研目標的達成。
主辦方介紹,本次峰會共邀請到全球80多名科學家,他們分別來自杜克大學、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香港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執(zhí)行院長李向陽認為,本次F²科學峰會的嘉賓陣容十分強大。“邀請的嘉賓‘段位’都非常高,像普林斯頓大學工學院教授Jennifer L.Rexford和斯坦福大學教授Nicholas W.McKeown都是在自己的領域里深耕多年,在各自的方向里都是一線大咖。”他說。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科院報告顯示:中國33個研究前沿排名世界第一2019-11-27
- 新版《癌癥地圖集》發(fā)布,專家來解讀2019-10-31
- 2040年全球癌癥病例將增六成怎么回事 全球癌癥發(fā)病率排名2019-10-22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fā)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