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9月25日電(記者王炳坤)爬到近3層樓高的糧倉入口,65歲的沈陽市民唐淑清怯怯地問:“糧倉里會不會有老鼠?我最怕了!”倉儲員王海笑著說:“這可是現代糧倉,別說老鼠進不來,就連米蟲子,也逃不過我們的‘法眼’。”
9月24日正值中央儲備糧沈陽直屬庫公司向公眾開放。作為中儲糧集團公司“端牢中國飯碗”第二屆公眾開放日活動的一部分,記者和60余名政協委員、企業代表、售糧經紀人、社區居民一起走進“大國糧倉”,近距離察看各種“黑科技”,體驗科學存儲給糧食安全帶來的堅強保障。
在中儲糧沈陽直屬庫1號平房倉內,存儲了2017年度的近8000噸玉米。從糧倉入口來到平如地板的玉米堆表面旁,王海給每人發一副深筒鞋套,參觀者穿上鞋套后踩上糧食表面,被玉米一下子沒過了小腿,走起路來東倒西歪,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
“這是我們以前每天必做的功課,叫作踩糧面。”王海解釋,其目的就是用腳感受糧食溫度有無異常,內部有無板結。“每次在近2000平方米的糧面上跋涉下來,整個人都快累癱了。”王海回憶說。
如今,人工監控糧溫早已落伍。在同事操作下,一臺小型無人機緩緩飛過糧食表面,王海查看手持屏幕,就能看到無人機所到之處的糧食溫度。此外,1號倉庫還和中儲糧系統的多數糧倉一樣,在糧堆內部縱橫交錯地布置了檢溫電纜,數百個檢溫點獲取的信息都能接入外部軟件,整個中儲糧系統隨時都能看到。“對于溫度這一糧食儲存的關鍵指標,我們的監控可以說是上了‘雙保險’。”王海說。
管住了溫度,糧食還要防蛀蟲。扒開一處做記號的玉米表面,王海抽出一截方形金屬棒。這是害蟲監測預警儀,平時埋在糧堆內部,工作時發光發亮,利用蟲子喜好光亮的趨光性,吸引它們鉆入儀器的孔洞內,精確地檢測出害蟲數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儲備不僅要安全,還要最大限度保證品質。
7號平房倉儲存的是6000多噸稻谷,記者來到糧堆表面旁,看到的卻是一層稻殼。“這可不是我們在作假,而是采用稻殼壓蓋糧面的隔熱技術,讓糧食長時間處于準低溫狀態,延緩品質劣變。”保管員紀禹說,現在人們既講究吃飽,也講究吃好,比如對大米,大家的口感就越來越挑了,這倒逼我們最大限度追求糧食的保質保鮮。
中央儲備糧沈陽直屬庫公司總經理莊重說,中央儲備糧要做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服務調控的“主力軍”,市場調節的“穩定器”,就要通過科技創新、內控管理、嚴格流程等手段,確保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湖北以外新增確診降至個位數真的嗎?2月25日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