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11月4日訊 (中新社記者 李亞南) 中國當前有約4000萬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為幫助這些家庭緩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現實困境,中國官方近來發布多項舉措,以滿足失能老年人對專業醫療護理和照護服務的剛性需求。
首先,為精準對接老年人特別是失能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中國日前發布文件提出,依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精神狀態與社會參與能力,以及與老年人失能密切相關的11種綜合征等指標,對需要護理服務的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工作。
在北京,醫護人員上門為老年人做健康評估,依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依需要上門提供護理服務的模式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失能老人。該市首個醫養護一體化智慧平臺截至目前已初具規模,成功為轄區內4800多位老年人完成入戶醫療需求健康評估,并開展入戶醫療服務9200余人次。
“護理需求包括生活照護和專業護理服務的需求。”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指出,護理服務尤其是專業的護理服務還是要由護士來提供,其他的更多照護需求,需要大力發展醫療護理員的隊伍。
為解決老年護理從業人員“留不住、素質不高”等問題,有關部門日前發布文件對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從國家層面設立了明確標準。其中包括:開展醫療護理員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對患者提供輔助護理服務的職業技能并強化職業素質培訓,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照規定落實促進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培訓對象納入職業培訓補貼范圍;建立健全醫療護理員管理和派遣制度,保障其工資福利待遇等合法權益。
上海市是中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預計2020年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數將達530余萬。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秦凈透露,該市探索建立了“準入—培訓—考核—使用”四位一體的老年專業護士培養模式,并積極推進護理員隊伍規范發展。截至目前,共培訓了1000余名老年護理專業護士和3萬余名護理員。
為給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更好地提供服務保障或資金,近年來,中國一直積極探索建立適合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并組織青島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確定吉林、山東兩省為重點聯系省份,探索建立互助共濟的社會保險制度。
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15個試點城市和2個重點聯系省的參保人數達8854萬,享受待遇人數42.6萬,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多元人民幣。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一大創新,就是從制度設計階段起就十分重視商業保險的作用。”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指出,這既減輕了政府負擔,提升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運行效率和質量,也為參保民眾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護理服務。
國家醫保局方面稱,未來將從均衡各方繳費責任、拓寬籌資渠道,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日常生活能力評估標準、長期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體系,健全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相關管理服務規范等方面著手,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形成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為更多失能老人家庭“保駕護航”。(完)
責任編輯:黃仙妹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福建所有養老服務機構暫時實行封閉式管理2020-01-28
- 2020年可覆蓋所有行政村 福清市養老事業這么做2020-01-13
- 多部門將聯合出臺政策舉措 健康養老保險迎春風2020-01-03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南醫大女生遇害案細節始末 兇手是誰作案動機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