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危重癥患者楊罡先生,在上海歷經了一次“生死劫難”。發燒10天后,楊先生于1月14日就診一家三級醫院,不到3天就昏迷不醒。24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后,隨即轉入上海市公衛中心。
“1月23日入院,今天是2月25日,整整一個月零兩天。”楊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長期居住在上海給兒子媳婦帶孩子。快過春節了,他回老家武漢置辦年貨,再度返回上海時,出現咳嗽發燒癥狀,就此經歷“生死劫”。
楊先生抵達市公衛中心時,情況非常不妙:患有多年老慢支、肝病的他,即便吸氧后,血氧飽和度也僅能維持在70%,白蛋白僅25克,生命危在旦夕!收治入院后,專家組立即啟動多學科綜合治療,應用機械通氣氧療、抗病毒藥物、抗凝治療、抗真菌、免疫球蛋白治療等一系列措施,同時糾正患者電解質平衡問題,多管齊下,力圖改變患者身體內環境。多學科醫護團隊的精心施治下,不到兩周,楊先生情況大為好轉,順利拔管。
上海新冠肺炎專家治療組成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對記者解釋,重癥、危重癥患者指征有明顯不同;臨床來看,出現呼吸衰竭即為重癥患者,呼吸衰竭后應用氣管插管、呼吸機等治療的,則為危重癥患者。
“我們在早期就會評估哪些病人容易出現危重癥。”胡必杰教授表示,老年患者以及有基礎病的患者,容易轉成危重癥狀。“我們現在還發現一個比較敏感的指標,T淋巴細胞亞群CD4,這是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危重癥患者出院把關,極大考驗著專家組的智慧。歷經數日反復推敲與斟酌,專家組最終于昨晚敲定:目前楊先生情況已穩定,符合出院指征。整整一個月的“生死時速”,最終多學科專家團隊憑借精湛技術,“跑贏”病魔。楊先生說,回家后最想看看1歲多的孫子,“我老伴是輕癥,十來天前已出院,回家我一定要把醫護人員的認真負責精神告訴孩子們,讓他們好好向醫護人員學習!”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4臺ECMO設備運抵武現場圖曝光 ECMO設備是用來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