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分析平臺,繪制出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這項成果26日在《自然》雜志上在線發表。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在過去,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若干表型特征對自然界里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鑒定。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對這一傳統的細胞認知體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郭國驥團隊自主研發了微孔板高通量單細胞分析平臺,并于2018年在《細胞》上發表了小鼠細胞圖譜。之后,郭國驥團隊和浙江大學醫學院多家附屬醫院團隊一直在這個領域精耕細作。
研究團隊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制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庫,鑒定了人體100余種細胞大類和800余種細胞亞類,開發了單細胞比對系統,并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
“這項工作概括地說就是人體細胞數字化。我們能利用數字矩陣描述每一個細胞的特征,并對它們進行系統性的分類。我們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還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表達模式。”郭國驥介紹說,通過人類細胞圖譜,團隊發現,多種成人的上皮、內皮和基質細胞也在組織中扮演著免疫細胞的角色。
此外,通過跨時期、跨組織和跨物種的細胞圖譜分析,團隊發現細胞分化經歷了從混亂到有序的狀態變化過程,揭示了一個具有普適性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研究數據將成為探索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的資源寶庫,也將對人體正常與疾病細胞狀態的鑒定帶來深遠影響。在未來,臨床醫生有望通過參照正常的細胞來鑒別異常的細胞狀態和起源。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對外援助原則是什么?中國對外援助幫誰不2020-03-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