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6日消息(記者王啟慧)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明確提出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切實經歷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將勞動教育與智育區別開,防止用文化課的學習取代勞動教育。
“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注重在學生個人生活自理中強化勞動自立意識,體驗持家之道;服務性勞動教育注重利用知識、技能、工具、設備等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特別是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強化社會責任,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大中小學各學段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各有特點,《意見》在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時間上作出了相應規定。“大中小學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同時強調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和要求。”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勞動教育時間上,《意見》規定,一是利用上課的時間進行。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職業院校除實習、實訓外,專門進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大學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二是在課外校外安排。中小學要對學生每天課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大中小學每學年設勞動周(高等學校也可安排勞動月),也是在課外集中安排。安排必要的勞動實踐,旨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勞動實踐過程和結果將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公示、審核制度,確保真實可靠。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使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
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地進行勞動,每年掌握1-2項生活技能;鼓勵孩子利用節假日參加社會勞動;樹立崇尚勞動的家風,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習慣;學校和社區、婦聯等開展學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動,加強對家庭勞動教育的指導。
勞動教育社會性強,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為此,《意見》明確要求,企業公司、工廠農場等要開放實踐場所,特別是鼓勵高新企業為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此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要組織動員相關力量,搭建多樣化勞動實踐平臺,注重引導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志愿服務。
教人者要先受教。《意見》提出,高等學校要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培養,有條件的院校開設勞動教育相關專業。有關部門將對勞動教育師資培養進行調研和規劃。開展全員培訓,對擔任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
責任編輯:陳錦娜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吉林沙塵暴天空瞬間變黑現場圖曝光 吉林為什2020-04-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