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槐樹遺址全景本欄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溫小娟提供
陶鼎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何可)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但它究竟是什么時候形成中心的?雙槐樹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給出了答案。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雙槐樹遺址取得的重大考古成果:考古實證了該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性遺址,表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這一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實證了以該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專家認為,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將成為探尋黃河流域文明起源過程的一把關鍵鑰匙。同時,因其位于鞏義河洛鎮的黃河與洛河交匯流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雙槐樹遺址殘存面積117萬平方米,被3重大型環壕圍繞,構成嚴密的防御體系。發現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3處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跡以及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動物祭祀遺跡、人祭遺存等,出土了精美彩陶及與絲綢制作工藝相關的骨針、石刀等。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三’在中國古代是很神圣的數字,比如三生萬物。‘三重’這種結構在歷史上一直是宮城皇城最標準的配備,在5000多年前的雙槐樹遺址發現三重環壕這樣象征中華文明核心禮制的雛形結構,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宮室制度的源頭提供了線索。”
同時,通過對比周邊遺址可以發現,雙槐樹遺址是一處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的都邑性聚落遺址,周邊的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和洛陽的蘇羊、土門、妯娌等多個遺址,特別是西山、點軍臺、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組成的城址群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
“從地理位置、文化內涵等方面分析,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社會分化程度最明顯的都邑性遺址,為我們研究中原地區文明進程提供了關鍵性證據。”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
在雙槐樹遺址中心居址區內以九個陶罐擺放的“北斗九星”圖案遺跡,是給考古人員的一大驚喜。顧萬發說,結合此前青臺遺址發現的“北斗九星”遺跡,表明古代中原先民對“北斗天象”的觀測利用已非常精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視禮儀化設計思維,可能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用野豬獠牙雕刻的“牙雕蠶”是雙槐樹遺址出土文物中的“明星”,是中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其與青臺遺址、汪溝村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相互印證了5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從事養蠶繅絲。
專家認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征即是農桑文明、絲帛文明。同一時期中原以外地區沒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從這一角度看,位于黃河流域中心的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對絲綢起源的研究意義重大。
“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表明,以其為代表的‘中原文明發展模式’,重視民生和追求社會長治久安,不過分地把創造的社會財富貢獻給神靈,而是更多地投入社會再生產。”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說,這一模式在后代被主流社會繼承和發揚,成為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領性的主流發展模式和思想,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王巍認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生生不息,這與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中原發展模式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陳錦娜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河南原陽4兒童被埋案 8名涉案嫌疑人被刑事拘留2020-04-20
- 河南原陽4名兒童被埋死亡事件始末 初步認定為刑事案件2020-04-20
- 河南高校開學時間是幾月幾號 2020各地大中小學開學時間表最新2020-04-17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多地叫停學生體育課戴口罩怎么回事?為什么叫2020-05-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