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6月13日訊(記者 廖慧文 實習視頻記者 戴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與漁父的對答已隨時光遠去,滄浪之水仍奔流不息。近期,為配合常益長鐵路項目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漢壽縣文物局對項目涉及的老墳山墓群區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該墓群正處于漢壽縣滄水與浪水合流處附近的一塊臺地之上,現已發現墓葬176座、與墓葬同時期遺址1處,以中小型墓為主。目前,100座戰國中晚期的楚墓及11座漢墓被揭露,出土器物600余件(套)。
戰國墓主人是誰?
富足、愛兵器,與屈原是同代人
西周時期,處于洞庭湖平原、距離楚國都城不遠的漢壽成為楚文化入湘的前站。到了戰國中晚期,由于開發歷史悠久,當地人民相對富裕。此次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雖然墓主人都是平民,但目前發掘的戰國墓100座中,87座有陪葬器,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500余件(套)。其中,陶器有鼎、敦、壺等。初步分析可分為仿銅陶禮器和日用陶器兩種不同組合。
(隨葬銅戟)
陪葬銅器有劍、劍首、箭簇、戈、矛、戟、砝碼、印、鏡、等,以兵器為主,禮器基本不見。他們為何熱衷攜帶兵器入葬?老墳山墓群考古項目負責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辦主任何贊介紹:“戰國中晚期,這里已經屬于楚國與秦國交界的邊界地帶,面對強秦的壓力,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軍事色彩。”
然而,綿延近800年的南方大國楚國到這時已是強弩之末。強敵在外,內政混亂,讓楚國貴族屈原內心充滿了悲傷憤懣。他來到滄浪之畔,苦苦問詢外物與自我的關系。而這批楚墓的主人生活的時代,恰好與屈原來到湖南、行吟于滄浪之畔的時代相合。他們中的某人,或許曾見過屈原在水邊求索的身影。
墓主應為西湖古城居民
而在1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居住
“老墳山一直是一個延續的墓地,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漢墓疊在一個戰國墓的上面,呈疊壓打破關系。”何贊介紹。
在墓群附近丘陵之上,均發現有戰國至漢代的古墓葬密集分布,這也預示著在墓群鄰近區域應存在對應的聚落居址。老墳山墓群距離戰國至漢代縣治所在的西湖古城直線距離約8公里,考古人員推測,墓群墓主生前應為西湖古城的居民。
目前,考古人員對西湖古城的研究尚未深入,但通過對老墳山墓群的考古發掘,對于進一步了解西湖古城的準確年代、聚落分布與結構等問題,提供了切入點,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沅水下游地區戰國至漢代歷史與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在目前正在發掘的考古工地中,一個出土了打制石器的淺坑揭示了更多關于漢壽更久遠的秘密。何贊難掩興奮:“這是距今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打制石器遺物。說明了在1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了。現在還沒全部揭露,下面的地層中也許還有更早的。”
“從這次的考古發現中,能夠形成從舊石器時代到西漢時期,人類在此生活的完整時間序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介紹,目前,在該項目的發掘成果中,發現了舊石器、新石器、商周這三個不同時期文化的地層堆積,把漢壽的文化脈絡延伸了6萬年,擴大了舊石器時代澧水文化類群的邊界;考古證據顯示出五六千年前的湖南存在以雪峰山脈為界的東西兩大新石器文化分區,這一分區竟然與后世湖南語言文化分區驚人地相似。
責任編輯:黃小群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東北奶奶給無毛貓織毛衣怎么回事?現場圖曝光2020-06-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