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高原,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已經凋謝,巴塘縣亞日貢基地的馬鈴薯花卻開的正艷,白的、紫的、黃的花朵在雪山腳下、艷陽之中爭奇斗艷,一粒粒埋在高原地下的馬鈴薯長勢良好。近日,成都市雙流區對口援建甘孜州巴塘縣指揮部領隊黃冕叫上了四川巴塘蜀豐農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黃冬,驅車一百多公里再次來到亞日貢鄉查看今年的土豆采收情況。
剛從地里拔出的土豆。
剛剛來到鄉里,黃冬說:“今天請大家品嘗一種新的水果。”話音剛落,黃冬隨手拿了幾個紅皮馬鈴薯熟練地削皮,分給大家品嘗,在嘎吱嘎吱的咀嚼聲中,大家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味道還不錯,和水果黃瓜味道差不多,清香微甜,做沙拉是再好不過的食材。”參與現場品嘗的劉先富一邊咀嚼一邊滿意地說。劉先富是援藏司機,兩年前,他與雙流援藏隊一起從雙流來到巴塘,與援藏人員一起見證了馬鈴薯基地發展的全過程。
他們今天品嘗這個新品種叫紅美微,紅皮黃心。今年4月,經雙流區對口援建指揮部牽線搭橋,由四川巴塘蜀豐農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巴塘試種,目前已進入采收季節。
可以生吃的土豆。
脫貧奔康 尋找產業致富路
巴塘縣亞日貢鄉地處偏遠,距離巴塘縣城150余公里,是巴塘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最多的鄉。
脫貧是第一步,如何致富成為亞日貢鄉黨委政府和各級援建力量共同關心的緊迫問題。
“3月初,巴塘縣亞日貢鄉黨委政府經調研決定,在轄區的6個村發展馬鈴薯產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業農村發展新藍圖。巴塘縣政府接到亞日貢鄉政府申請后,研究決定支持亞日貢鄉產業資金320萬,幫助該鄉發展土豆標準化種植產業。”亞日貢鄉黨委書記四郎扎巴介紹。
土豆豐收。
技術引領 實現標準化種植
項目爭取到了,技術保障是難題。一籌莫展之際,在巴塘援建的雙流工作隊伸出了援手。領隊黃冕積極對接雙流區工商聯,于今年3月22日向亞日貢推薦雙流區優秀企業進行對接。
“今年3月28日,我們邀請了四川省農科院育種栽培專家梁遠發對亞日貢鄉實地考察,巴塘各部門大力配合,綜合分析各方面數據后,認為亞日貢種植區適合種薯和供應薯發展。”四川巴塘蜀豐農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黃東介紹。
為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該公司免費提供技術支持,制定馬鈴薯培育和研發、原種、栽培種薯、商品供應薯多管齊下、一并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并承諾負責產品的兜底回收。
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少。種植之初,村民有很多顧慮,多年來他們已習慣種植青稞、玉米等作物,很難接受新事物。黃冕就帶著援藏干部和鄉上干部一家一戶去做工作,洛珍是村上干部,通過動員,他和親屬幾家最先開始示范種植。
4月5日,項目正式啟動,亞日貢轄區的6個村村民投工投勞,在指導下共計種植5個品種的馬鈴薯1431.4畝。
豐收在即 致富奔康指日可待
洛珍家種下的紅美微屬于早熟品種,幾個親戚一早就拿上鋤頭,來到地里幫他采收。
黃冕一行也來到地里,陪同的亞日貢鄉鄉長四郎甲措跑在前,拔出一棵馬鈴薯苗,數出這苗有28個馬鈴薯,高興地叫大家過來觀賞。
“這個紅美微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根據前期調研,大概每市斤能賣到10元以上。今年試種中發現了受高原雨季影響長勢不好、過早消苗等一些問題,我們團隊正在積極測試調整解決,爭取明年能大面積推廣種植。”黃東介紹。
亞日貢鄉黨委書記扎巴算了一筆賬:“基地每畝下種3000苗,每苗保守估計產出0.8-1公斤,預計每畝產量2500公斤,按每公斤保底收購價1元計算,今年種下的馬鈴薯能給村民帶來銷售收入360萬元,實現純利潤86萬元,每畝純收入600余元。如果行情好的話,群眾增收效果更好。”
“針對今年的種植情況,我們明年將免費教群眾堆肥技術,著力解決土壤肥力不足的問題;推廣小型機械種收,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品種選擇上,篩選一些錯季節品種,讓種植、管理和采收工作錯開當地蟲草、松茸的采挖時間,不耽誤傳統產業發展。下一步,我們將著力建設全省優質土豆種源基地,申報亞日貢土豆有機產品。”黃冬介紹說。(徐夢帆)
責任編輯:黃小群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教育局回應中學要求女生統一發型說了什么全文2020-09-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