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14日訊,央行工作論文提出,我國要認清人口形勢已經改變,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償還的負債;要認識到人口慣性是跨代際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將導致人口反方向變化;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為此,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托、入學中的困難,綜合施策,久久為功,努力實現 2035 年遠景規劃和百年奮斗目標。
央行在工作論文中指出,我國的人口轉型不同于發達國家。
1.人口轉型更快
一是人口轉型期短。與發達國家人口轉型持續一、二百年相比,我國從建國后逐漸開始轉型,預計到 2035 年左右進入第Ⅳ階段,前后也就八十年。因此我國從人口膨脹到人口趨少、從就業壓力到勞動短缺,時間更短、轉變更快。這意味著我國遠沒有發達國家那么長的時間來做準備。
二是人口紅利期短。以總撫養比小于 50%作為人口紅利的判定界限,我國1995 年降至 50%以下,2019 年為 41.5%,預計 2030 年超過 50%,顯示人口紅利
還有十年;另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還有約十年退休,所以說人口紅利還有十年。但總共算起來,我國的人口紅利期只有 35 年,這與日、韓、加等發達國家相比,都要更短。
2.老齡化更嚴重
一是老年人規模大。2000 年,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 8827 萬,占比 7%,進入老齡化社會;2019 年,該數據分別為 1.76 億和 12.6%。中國老年人口規模長期居于世界第一。
二是老齡化速度快。聯合國數據顯示,1990-2019 年,世界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速為 2.7%,發達國家為 2.1%,而我國為 3.2%,預計未來二十年都將快于世界平均增速。2000-2019 年,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從 7%上升至 12.6%,預計 2022 年超過 14%,由老齡化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32。這一過程僅用 22年,遠快于最早進入老齡社會的法國(140 年)和瑞典(85 年),也快于美國(72年)。
此外,發達國家老齡化通常發生在高收入階段,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 多在二千美元以上,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時多在三萬美元以上,但我國該數字分別為約一千和一萬美元。
3.少子化更嚴重
1950-2019 年,我國迅速從高生育率國家轉變為低生育率國家(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并持續走低),總和生育率從 6.71 下降至1.70,減少 5.01,同期美、日、英、法則分別減少 1.28、2.08、0.33 和 1.00。
我國生育率下降更快,除了有收入上升導致生育機會成本上升的原因外,還有其他因素,比如:計劃生育加速了生育率的下降;家庭資源集中于獨生子女,抬高了養育成本,降低了婦女生育意愿;育齡婦女減少、生育窗口期縮短,也帶動生育率加速下降。
應對之策
老齡化意味著凈消耗,少子化意味著沒產出,那很自然的應對方法就是儲蓄。放開和鼓勵生育,是勞動力的儲蓄;儲蓄和投資,是資本和產出能力的儲蓄;完善養老體系,是財富的儲蓄;教育和科技進步,是生產率的儲蓄。
一是全面放開和大力鼓勵生育。出生率取決于育齡婦女占比和生育率,前者受歷史人口狀況的影響,改變起來難度大;后者受當前婦女認識的影響,提高起來見效相對快。一方面要全面放開生育(三胎及以上)。不要再猶豫觀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著現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讓生時放開,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則沒了用處。另一方面大力鼓勵生育。要創造良好的生育環境,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托、入學中遇到的困難,讓婦女敢生、能生、想生;倡導生育不僅是父母和家庭的事,而且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二是重視儲蓄和投資。首先要高度警惕和防止儲蓄率過快下降的趨勢。要清楚我國不僅肩負發展的重任、而且面臨沉重的養老負擔,要明白沒有積累何來增長。其次要認清消費永遠不是增長的源泉。要明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要清楚發達國家消費率高有歷史原因,其力圖改變、但回天無術,因此不要以此為學習的榜樣。第三要重視投資。要擴大國內中西部的投資,雖然我國總體的資本邊際收益持續遞減,但中西部的機器換人仍大有可為;要擴大走出去,尤其是亞非拉的投資,因為這些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僅存的人口紅利。
三是推進養老改革。首先,養老制度要由即時支付型轉為儲蓄型。我國現有養老體制的初衷是考慮了儲蓄養老的長遠需要,但實際執行下來變為現收現付的Pay As You Go。這在人口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尚能勉強維持、也簡單易行,但遇上人口轉型帶來的老齡化危機,則難以應對。
其次,區分基本保障和個人賬戶。絕大多數人混淆二者并將二者置于養老金下統一討論,給我們的認識和行動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實際上,兩者的目的、產品性質、資金來源、繳費標準等都有根本不同。
從目的看,前者是為了構建社會基本保障網,后者是為了解決短視造成的跨期配置;從產品性質看,前者是公共產品(全覆蓋、無差別),后者是市場化產品(有差異、有激勵);
從資金來源看,前者應財政兜底,后者則由企業和個人繳納,政府不應補貼;從繳費標準看,前者是保基本,不應標準過高(基本而非奢侈),后者則可根據企業和個人條件、需求而變換繳費率和養老金待遇標準。
第三,妥善解決轉制成本。在區分基本保障和個人賬戶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個人賬戶;發行特別國債補充轉制成本,保持個人養老金繳費、支付連續,實現平穩轉制。
第四,多項制度配合。有人認為養老改革可很快實現轉軌,實際上任重道遠。改革要么降低養老金標準,要么多付出勞動,以實現養老金可持續。前者可降低替代率,杜絕退休工資拿得比在職高的現象;后者可延長退休年齡,但要早做,拖得越久,越難解決。養老改革也需以稅收制度完善、企業年金法律體系健全、養老金資產管理機構能力提升、居民養老保障和投資管理意識增強等為保障。
四是促進教育和科技進步。未來我國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不是一句空話,而需要實實在在的支持。首先環境寬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創新與監管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體系。創新要冒風險,如果人們知道即便失敗,也有飯吃、有房住、有病看,就會敢冒險、敢創新。
第三控制房價。創新創業靠的是年輕人,但其多半沒錢。一個城市房價太高,把他們都逼走了,何談創新。這是深圳過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經驗,未來也有可能成為限制其長遠發展的障礙。
第四重視教育。要重視母親和少兒的教育;重視基礎教育,提升教育覆蓋面、教育公平性;重視理工科教育,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進步周期長、見效慢、不可控(熊彼特也認為創新性破壞難找規律),因此我國當前還是要以人、財、物的儲蓄為本,教育和科技為輔。
文章來源:財聯社
責任編輯:端焰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央行就金融管理部門再次約談螞蟻集團答問2021-04-13
- 央行:數字人民幣將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并存2021-03-26
- 央行開展逆回購和央行票據互換操作2021-01-29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多地漁民撈到境外間諜裝置畫面首曝光!專家:2021-04-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