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一名微博網友發布的一篇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文章打動了不少人。這篇文章的作者表示,他小時候經歷了諸多磨難,一度面臨退學壓力,但最終一步步堅持下來,完成了博士學業,并愛上了計算機,希望以后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這篇文章被不少網友轉發。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該文章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博士黃國平。黃國平的朋友表示,黃國平目前已經畢業,正在深圳的一家網絡公司工作。黃國平則表示,已經了解到網上的情況,但他覺得一切“安安靜靜就好”。
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文章引熱議
4月18日,一名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普策劃人的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一份博士論文的致謝文章,并稱“中科院自動化所一名同學的博士論文致謝部分,看得我眼角濕潤。此君將來必成大器”。
該網友發布的博士論文致謝文章開頭,作者寫道:“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作者介紹,他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后又走了。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
此后,作者稱,和他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后因我進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時何處所終。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塋都提示著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終將計算機作為畢生事業
“人情冷暖,生離死別,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作者在文章中說,“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節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夜里抓黃鱔、周末釣魚、養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圓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次。學費沒交,黃鱔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后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
作者在文章中表示,人后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上課的時候,因拖欠學費而經常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雨天濕漉著上課,屁股后面說不定還是泥。夏天光著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穿著破舊衣服打著寒顫穿過那條長長的過道領作業本。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試后常能從主席臺領獎金,順便能貼一墻獎狀滿足最后的虛榮心,我可能早已放棄。”
作者稱,身處命運的漩渦,耗盡心力去爭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東西,每次轉折都顯得那么身不由己。“幸運的是,命運到底還有一絲憐惜。進入高中后,學校免了全部學雜費,胡叔叔一家幫助解決了生活費。進入大學后,計算機終于成了我一生的事業與希望,胃潰瘍和胃出血也終與我作別。”
作者在文章結尾處稱,從他家出發坐大巴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縣城,一直盼著走出大山。他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難料,未來注定還會面對更為復雜的局面。但因為有了這些點點滴滴,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現已入職網絡公司
這篇文章被網友發布后,引發了眾多網民的熱議,不少網友都被作者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打動。
北青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文章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博士黃國平。黃國平的朋友18日告訴北青報記者,黃國平2017年博士畢業后,入職深圳的一家網絡公司,從事人工智能翻譯工作,目前事業已小有成就,“他讀書時候非常優秀,非常努力,也很愛幫助他人”。
18日下午,黃國平對北青報記者表示,他了解到了相關情況,但他只希望能夠安安靜靜就好了。(文/記者 屈暢)
博士論文“致謝”走紅背后的精神力量
“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在網絡平臺走紅。
博士論文通常有不少專業名詞、統計數據和理論模型,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難免會看不懂。然而,在允許差異化、個性化的致謝部分,博士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情感表達。不論是感謝師長家人,還是感謝戀人,抑或感謝給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說博士論文的正文主要是“說理”,致謝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沒有華麗的文字,只有簡單樸素的話語,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來的述說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透過黃國平的博士論文致謝部分的走紅,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寒門學子人生的悲苦、命運的多舛和求學的不易。面對種種苦難,他沒有被擊倒,而是用難能可貴的拼勁和韌勁堅持了下來。
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不僅面臨著生活上的困頓,還承受著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一直盼著走出大山”的黃國平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正是對讀書有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堅持“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樣是博士,有人求學道路輕松而順暢,有人則是艱辛而坎坷。實際上,“博士論文走紅”只是一個縮影,在黃國平背后,還有不少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為了“飛得更高”,他們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來”,有了信仰和堅持,寒門學子終究迎來了破繭成蝶的那一刻。在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過渡的今天,寒門貴子之“貴”并不局限于他們現在職位有多高、財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們身上擁有的寶貴的精神力量——沒有怨天尤人、指責命運不公,沒有因為現實的擠壓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終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始終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善意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哪怕身處困境也理想之火不滅、赤子之心不失、奮斗之志不移。
“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不!它應該使我們偉大!”托馬斯·曼的這句名言,無數次激勵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孫少平,同樣也激勵著現實生活中的其他寒門學子。“博士論文走紅”不僅是一位寒門學子的情感表達,也應該成為許多青少年應該經歷的精神成長。不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不論家境如何,青少年都需要精神上強大起來,變得更加堅強。(楊朝清)
責任編輯:端焰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寧德時代與中科院物理所成立清潔能源聯合實驗室2021-04-13
- 臺“中科院”首度證實研制遠程導彈 不肯公布發射距離2021-03-25
- 中科院給一劇毒蛇新種命名為素貞 素貞環蛇長什么樣子2021-03-25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江歌母親不同意調解,劉鑫方稱不擔責,江歌母2021-04-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