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45歲的網民在中國政府網留言求職,引發關注。
該網民自稱是一名軟件開發人員,今年45歲,精通各種技術體系,“而我辭職回家半年后再回來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卻發現連個面試機會都很難得到。”
人到中年求職難,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更何況是身懷一技之長的程序員,反差之大,令人唏噓,讓更多人產生了些許焦慮感。
近年來,職場“35歲現象”一直是熱議的話題。
不久前還有48歲外企高管給市長信箱寫信求助,也在網上火了。這位網友的留言一經報道,更是戳中了無數人的內心:“辭職前還是公司的核心技術骨干,可辭職半年后連個面試機會都沒有了。”
應該看到,這位45歲網友的留言屬于個人求助。
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待遇訴求、個人條件、工作能力等不盡相同,他為何遭遇求職困境,外人無從知曉。不過在某種程度上,“45歲程序員失業”具有典型的行業特征:IT行業多年來屬于相對較高收入行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020年平均工資為97279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177544元高居榜首。這讓很多網友驚呼:“程序員真香”!
高薪吸引著畢業生源源不斷地涌入IT行業,“后浪”能加班、能吃苦,人力成本更便宜。同時,IT行業技術更新迭代快,企業也需要新鮮血液帶來新技術和創造力,如此“夾擊”之下,處在35歲之上、體力和記憶力開啟下行通道、職位“上不去、下不來”、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程序員倍感焦慮。
職場常態是“結構性失業”,這種矛盾是企業和個人在勞動力供求層面博弈造成的——
其一,從人才市場看,不是沒有就業機會,只是普遍認為的好崗位,相對于越來越多優質人才的供給來說,是稀缺的。
其二,從企業理性看,不是不給面試機會,作為強勢一方,企業也要從成本收益的角度,最大化自身利益,特別是在吃青春飯的行業,年輕人的“性價比”更高。
其三,從個人心氣看,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心滿意足的高收入、好崗位,相對于內心的高期待來說,也是稀缺的,心態平衡、認清自我很重要。
其四,從行業特征看,有的行業越老越吃香,比如醫生、律師、教師等,知識和經驗可以正向積累并轉化,有的行業吃的是青春飯,更依賴年輕活力、體力和創意創造,誰也無法“兩頭吃”。
因此,延長職業壽命根本在于自己。
看中多大收益,也要承擔多大風險。沒有危機感,會讓你面臨更大的危機。
時代向前發展,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職場人都應有未雨綢繆的意識,適應變化,跳出舒適區,終身學習,“持續充電”,補齊能力素質短板,解決本領恐慌的問題。
早期高收入行業者,應充分利用前期積累的收入優勢,進行合理規劃和適度投資,實現資本的復利增長。而不是躺在曾經的“財富幻覺”中,等出現職業和財務危機時,再叫苦連天。
此外,要調整心態,調整預期。一方面提高質量,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如果自身競爭力難以在市場上兌現更好待遇,跳槽就不會漲薪。
與其待業,不如找一份工作先干著,減少時間成本,等待新機會東山再起。
當然有很多現實,個人無能為力,可喜的是,社會和企業層面也發生政策邊際變化。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35歲現象”,一些地區公務員招錄已經在放寬年齡限制:比如山東事業編招考,多年來把招考年齡限制在40周歲以下。浙江今年宣布,對于2022年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職人員),放寬到40周歲以下。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蔣勝男建議,取消國家公務員報考35歲以下的年齡限制。一些互聯網企業陸續打破“996”模式,“慢”下來的節奏,更有利于中年員工發揮經驗優勢,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實現動態平衡。
破除“人到中年就業難”之困,是全社會面臨的課題。相關部門應著眼大多數,研究更多人性化措施,包括取消將年齡作為錄用的“剛性”門檻等,讓各個年齡段的勞動者,都有發揮的舞臺。
我們相信,新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將在個人和企業成長、社會進步中不斷推動解決。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杭州飛北京只要140真的嗎?杭州飛北京為什么2021-11-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