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即輕,還時亦凈》——1月24日,“尋親男孩”劉學州在發布7000字絕筆長文后,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不滿18歲的少年,做出如此悲愴的選擇,讓人分外唏噓。
從劉學州的自述中,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異??部赖纳壽E:出生時被父母“賣掉”,4歲養父母雙亡,曾是校園霸凌受害者,在尋親成功后被“二次遺棄”,更因在網上公開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圖以及“要求父母買房子”之類傳言,遭遇網暴謾罵。如今,人不在了,很多事實真相難以追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憑他剛認親不久、已分別組建家庭的親生父母單方面發聲,就跑到劉學州社交平臺上大肆謾罵、亂扣帽子、宣泄情緒,已經構成了典型的網絡暴力。
網暴如一把“消音的槍”,殺人傷人于無形。從浙江女子取個快遞被造謠出軌,到成都女孩流調軌跡泄露被人肉,再到某網紅記者所謂“私人信息”曝光后被攻擊……在多起事件中,總有一些網民聽風是雨,事情尚未厘清,便喊打喊殺;爭議觀點偏聽一方,便啟動“無腦噴”模式;信息來源不知何處,就大肆跟風起哄……飛短流長、惡意洶涌,輕則違背公序良俗,重則擊穿法律底線,時常攪得輿論場烏煙瘴氣,更成為當事人“不能承受之重”。
細觀這些“網暴”狂歡事件,往往都有搬弄是非、強帶節奏、掀起輿論風暴的“節點人物”。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借助網絡擴音器的加持,每一種聲音的殺傷力都可能被放大成千上萬倍,這更提醒我們:發言需謹慎,表達有邊界。尤其對于那些本就擁有大量粉絲,功能等同于媒體的大V來說,更要管好自己,絕不能為了逞口舌之快,或是為仨瓜倆棗的流量,就丟掉了良知。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能夠幸免”。網絡空間的環境生態如何,深度影響每一個人,更依靠著每一個人。如今的互聯網上,多的是吐槽題材,多的是情緒誘導,多的是流量生意,每個人在沖浪之時,都必須擦亮眼睛、理性表達,不因主觀情緒先行而不負責任輕易置評,不因“法難責眾”而口無遮攔喊打喊殺,決不當謠言傳聲筒、暴力擴散器。人人堅守底線,明白表達的責任、自由的邊界,通過切實言行修復網絡生態,受益的也將是我們所有人。
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正在開展,集中整治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正是重點之一。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法律的日益健全以及治理重拳的不斷祭出,更多人會認識到網暴的可怕之處,也會意識到網絡發言的邊界之所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胡宇齊
編輯 崔文佳
流程編輯 劉偉利
責任編輯:端焰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央網信辦:集中整治網絡暴力等問題 嚴防“飯圈”亂象反彈反復2022-01-25
- 河北尋親男孩疑在三亞自盡身亡,劉學州曾感嘆網絡暴力可怕2022-01-24
- 聯合國人口基金發起捍衛“身體權利”運動2021-12-03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清華保潔阿姨彈鋼琴視頻走紅:一曲《我的中國2022-01-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