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體人曹景行2022年2月11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5歲。
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父親是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姐姐是配音表演藝術家曹雷。1968年起,曹景行在皖南山區插隊10年,1978年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進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美國經濟。1989年應聘做《亞洲周刊》撰述員,1994年成為副總編,之后兼任《明報》主筆,寫社論和評論。1997年,曹景行轉行電視,出任香港傳訊電視中天新聞頻道總編輯;1998年入鳳凰衛視,曾任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兼言論部總監。2009年2月起,曹景行還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中國之聲早間黃金時段,每日評述國內外時事新聞。
多數人認識曹景行,因為他曾是華人世界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媒體人。少為人知的是,生于上海的他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追尋,有著近乎偏執的癡迷。他曾表示,每個中國人都該補補抗戰這堂課,包括他自己。
對曹景行而言,抗戰是他一家人的抗戰。他的父親、知名報人曹聚仁曾與攝影記者舒宗僑合著《中國抗戰畫史》,用20余萬文字、數千張珍貴照片記錄了大量日軍侵華罪證和中國人抗戰事跡;他的母親也曾在戰地報道,他的哥哥姐姐都在戰地出生;他的叔叔、姑父、堂兄都是軍人,都參與過抗戰。
2015年,抗戰勝利70年,曹景行在那一年與上海紀實頻道合作拍攝抗戰70周年紀念專題片“行走戰場”,為此橫跨大半個中國,從南京、臺兒莊到武漢、重慶、長沙,從中國遠征軍戰斗過的云南騰沖,到東北義勇軍奮起抵抗過的黑龍江哈爾濱,最后回到見證淞滬血戰的上海“四行倉庫”。
兩個多月里,他跋涉山林野地,多少次汗水濕透衣背,在一處至今仍見白骨、彈片的荒山,他撿起幾片頭蓋骨,說這種愧疚是在歷史書里永不能體會到的。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他絕不愿稱來訪者為“游客”,而是稱作“參觀者”。
201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記者曾在四行倉庫見證曹景行與謝晉元之子謝繼民的會面。當70歲的曹景行與80歲的謝繼民的手握在一起,四行倉庫紀念館里響起一片掌聲。曹景行感慨:“‘抗二代’都已80歲,讓今天的年輕人、孩子們記住80年前的歷史,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1937年,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謝晉元率領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1營420余名官兵(外界稱“八百壯士”),以少敵多,頑強死守,抵抗住了日軍的多輪進攻。為宣傳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當時的戰地記者曹聚仁曾在四行倉庫住了44天,目睹戰斗的進行。
“當年的上海也是一場媒體戰,日本人控制了大部分媒體,包括國際媒體,如何讓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被世界所知?”曹景行說,父親曹聚仁通過第88師師長孫元良的關系住進了四行倉庫3樓,目睹了壯士英勇堅守的全過程。曹景行也曾陪同已故著名電影編劇沈寂參觀四行倉庫紀念館。1937年,當時14歲的沈寂家住新閘路口,通過望遠鏡,曾親見一位渾身綁著炸藥的士兵從倉庫樓上飛身撲下,與日本兵同歸于盡。“參觀結束,我見沈寂老人默默在旁垂淚。對于親歷過這一切的人來說,感受是難以言喻的。而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和上一代的敘述回到當年,讓這段歷史和記憶不中斷。”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金光耀與曹景行曾是黃山茶林場的同事。1978年,二人共同考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不僅是比我們年長,曹景行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都特別厲害,因此我們背后叫他‘老家伙’,他也坦然接受。”金光耀曾這樣回憶。
那年從黃山茶林場考入復旦的有曹景行夫婦和金光耀三人。農場發工資,金光耀騎自行車去一起領來。曹景行夫妻加起來每個月有84元工資,在同屆學生中算得上“富豪”,留下40元買飯菜票,20元給女兒做生活費,剩余的24元幾乎都用來買書。有些書在一般書店很難買到,就去舊書店慢慢淘。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店常能覓得心愛之書,由此成了曹景行最愛逛的書店之一。曹景行每周帶一本《資治通鑒》到寢室,一共20本,一星期看一本,慢慢看完了全套。后來,他買什么書,班上的同學就跟著看。對進大學時已經31歲的曹景行來說,學英語是更大的挑戰,全靠一個字一個字啃下來。
“在農場,可以讀的東西很少,也沒有人可以教我們。但我們大家通過一切方法獲得知識,不斷提高自己。”曹景行的辦法是“抄書”,對他而言,抄書不僅能加深印象,還能把字練好,“我記得抄書的紙有那么厚一疊,很薄的紙,抄了好幾本書。”日后成為媒體人,曹景行博聞強記的能力與青年時代的抄書或許不無關系。
“我們當時就像得了閱讀饑渴癥。農場有探親假,有一年過年回上海,我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家藏著一套以前出版的《基督山恩仇記》。我借來之后,整個春節足不出戶,一口氣看完了一套四本。”曹景行說,“還有中國的傳統小說、古典名著也是在農場看的,印象最深的是《聊齋》。后來和年輕人講新聞寫作,我就說認真讀一讀《聊齋》,幾百個字把一個復雜的故事寫得清清楚楚,而且人物栩栩如生。這就是本事,只要摸熟了,寫出來的新聞報道就不會無聊。”
曹景行一生熱愛新聞事業,平日里,他的微信朋友圈就猶如一個聚合國內外新聞的小媒體。罹患癌癥,73歲的他手術后不久又重新走上街頭做節目。而他對追尋抗戰史的癡迷,絲毫不亞于他對新聞的熱愛。曹景行說過,父親不僅僅是新聞工作者,更是歷史學家,他的眼界、想法和使命感,促使他在編著抗戰史料時,將自己當作百年后的史人來審訂史料,力求公正、真實,要對得起戰場上的將士,更要對得起下一代讀者。這也是曹景行曾經在做的。
2月8日上午,曹景行活躍豐富的微信朋友圈停止更新。2月11日,當他病逝的消息傳來,眾多曾從他的新聞節目中受惠的觀眾扼腕嘆息。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責任編輯:端焰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看滿天星光 尋天文奧秘——兩岸媒體人的觀星之行2020-11-19
- 臺媒體人斷言:這些人若去投票 謝龍介會贏!2019-02-19
- 蔡英文出巡封街封校 臺媒體人:到底怕什么?2018-06-28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10歲娃10天花9800元買奧特曼卡片 商家:家長2022-02-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