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沙縣區作為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之一,堅持問題導向,緊扣宅基地取得、退出、管理、利用等關鍵環節,積極穩妥推進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區12個宅改重點村已完成相關數據信息的摸底調查,騰退宅基地面積3.17萬平方米,有效利用3.04萬平方米,利用率達96%以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要素保障。
一、推動思想觀念從“要我改”向“我要改”轉變。針對農村宅基地受傳統觀念、權屬關系、歷史遺留問題影響造成的改革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建立謀劃、協調、推進、督查、宣傳全流程“鏈條式”運轉體系,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責任感、主動性。
一是凝聚改革共識。召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動員會,全面啟動試點工作,成立區、鄉、村三級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村級還成立了農村宅基地和村民建房理事會,壓實工作責任。組織業務培訓會4場,邀請省國土測繪院、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相關領導和技術人員,開展政策解答。建立“每周一匯報,兩周一聯席”的推進機制和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區宅改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宅改辦、各鄉(鎮、街道)工作情況匯報,分析評估、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督促工作落實。
二是廣泛宣傳發動。會同文藝演出單位協作,采用“半臺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等的方式,向村民面對面宣傳宅改政策。同時,發放“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利用村村通廣播,播放宅改工作“三句半”,全力提高宅改工作宣傳覆蓋面。目前,已演出6場,發放知識問答等宣傳資料5500余份。
三是強化示范帶動。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良性互動,選取具有代表性、產業基礎較好、村兩委班子戰斗力強的12個村,作為第一批宅改重點村,開展先行先試,加強示范帶動。
數據“一張網”,根據農業農村部下發的《農村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工作指南》,將入戶調查摸底數據信息細化為一戶一宅、一戶多宅等5張分表,摸清宅基地和農房基本情況、宅基地違規違法情況等“人、地、房”底數,形成全區宅改數據“一張網”。目前,12個重點村已完成調查戶數3560戶,面積32.9萬平方米。
拆違“一桿尺”,重點村村兩委、理事會成員、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先從自己家拆起”,通過不斷地與群眾講政策、談發展、謀未來,使村民的傳統觀念得到轉變,讓村民打消顧慮、主動配合。比如,高橋鎮上里村黨支部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僅1天時間,拆除廢豬欄、舊附屬房、廢棄旱廁20座,拆除面積1200平方米。目前,全區12個重點村共騰退宅基地3.17萬平方米,其中住房2.04萬平方米,附屬設施1.02萬平方米,未建房空宅基地0.11萬平方米,涉及農戶432戶。
鍛造“一亮點”。結合各重點村實際情況,按照“一村一亮點”,深入挖掘各重點村宅改工作特色做法,比如,鳳崗街道西霞村側重以閑置宅房流轉發展鄉村旅游,虬江街道茶豐峽村側重以舊宅房改造弘揚傳統文化,夏茂鎮長阜村側重以宅基地分配集聚鄉村人氣,富口鎮姜后村側重以宅基地退出打造宜居環境。
二、推動規劃管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針對農村宅基地規劃無序、分布零散、點多面廣,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不高等問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宅改配套制度,釋放農村宅基地活力。
一是突出規劃先行。完善“兩統籌、兩統管”的農村村民住宅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機制,通過區統籌規劃“一張圖”,鄉統管審批“一支筆”,地統籌布局“一盤棋”,事統管監管“一條龍”,為宅基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礎。同時,加快國土空間規劃進度,編制多規合一、務實管用、簡單明了的村莊規劃,做好規劃銜接,突出規劃特色,明確宅改工作的路線圖、施工圖和時間表,避免大拆大建、無序建設。目前,已完成10個鄉村振興重點村村莊規劃。
二是探索配套制度。圍繞宅基地的分配處置、民主協商、資格認定、流轉交易退出、有償使用、收益分配、巡查處置,探索《三明市沙縣區農村宅基地分配及處置管理辦法》等8項制度,推動進一步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圍繞宅基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處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三明市沙縣區農村宅基地和房屋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等3項制度,加快理順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規范宅基地建設管理;圍繞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探索《三明市沙縣區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實施辦法》《三明市沙縣區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2項制度,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金融活水。目前,13項配套制度已草擬,正在修訂完善中。
三是放大綜合效應。統籌采取完善公共配套、提高民生保障、改善村容村貌等舉措,在“節約用地、集約利用”前提下,實現群眾受益、村容提升、環境改善等綜合效益最大化。比如,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富口鎮姜后村將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機結合,對空中電纜線、房屋前后私搭亂建、裸房等問題進行集中整治,拆除了占道30年的老宅房及違章建筑58處1224平方米,為村莊發展掃清“攔路虎”,建設了荷塘夜色、鄉村大舞臺等景點節點,扮靚村容村貌,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三、推動用益物權從“單一型”向“多元化”轉變。建立閑置宅基地、農房循環利用模式,利用閑置住宅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一是推動宅基地從村內流轉向鄉鎮全域流轉。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動員村集體或村民將閑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按相應指標兌換“地票”,開展“以地換錢”“以地換地”“以地換房”交易,推動宅基地從村內流轉到跨村流轉。目前,夏茂鎮長阜村洋后自然村3戶1.3畝、梨樹村車龍門自然村10戶2.4畝宅基地復墾,核發13張878平方米“地票”,其中長阜村3張“地票”已實現市場化流轉交易,“以地換地”置換金茂農村新型住宅小區田字型宅基地15平方米,抵扣購地款4.5萬元。
二是推動宅基地功能從保障居住向多元開發拓展。主要包含3種類型:鄉村旅游型,引導村集體或村民將閑置農房以入股、租賃等方式,由企業、專業合作社及村民發展鄉村旅游,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目前,已有鳳崗街道西霞村,夏茂鎮松林、俞邦、長阜等村通過盤活閑置宅房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民宿,村均增加租金收入3萬余元,帶動了村財、村民增收;文化傳承型,孝子坊位于虬江街道茶豐峽村,由陳宗誥于乾隆四十年建成,是我區寶貴的文化遺產,被列為省級物質文化遺產。為進一步保護文化遺產,厚植孝義文化,該村通過宅改,與35戶村民簽訂相關退出協議,將孝子坊無償收回并由村集體進行統一管理,建立游客服務中心和孝文化廣場商業街,并對外招商,收益的60%用于文物的修繕保護,40%分配給相關村民;產業帶動型,鳳崗街道西霞村以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為契機,實施東門酒廠擴建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向西霞村申請入市用地,規劃占地20畝,計劃新上年產1萬噸料酒生產線2條、陳醋系列生產配套設施1條,項目建成后,預計增收2000萬元,新增就業50多人;夏茂鎮長阜村把閑置學校改建為阜興面干廠,與香之源調味品廠合作,發展面干產業。
三是推動農村住房抵押從農村新型社區向全覆蓋延伸。以全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探索農村住房(農村新型社區及集鎮所在地農房)抵押貸款,目前,已累計發放農房系列貸款1928筆2.85億元。下階段,將出臺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政策和風險補償辦法,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擴大農村住房抵押范圍,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不忘使命 砥礪奮進——中央企業黨員代表共話2021-06-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