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老區蘇區發展?19日,由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主辦的首屆老區蘇區鄉村振興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學者立足老區蘇區實際展開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原主任曹敏華認為,老區蘇區可充分挖掘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充實到黨史學習教育中去。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打造黨史學習教育基地、規劃紅色旅游線路等方式,讓紅色文化在振興鄉村方面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輝表示,如今不少鄉村的產業和人才呈現出空殼化、空心化現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做“一錘子買賣”,必須要發展產業。因此,鄉村要因地制宜找準當地特色資源,逐步對其改良優化,形成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資本化運作,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
“我省老區蘇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資源,應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種植、環境教育等方面精準發力。還要注重延伸‘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村變美、農民致富、農業發展。”潘輝說。
鄉村產業發展,其中一條重要路徑就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秋華看來,目前鄉村旅游發展普遍存在同質化嚴重、鄉村性缺失、本土性不足等問題。
陳秋華建議,鄉村旅游要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走文旅融合之路,讓本土文化成為鄉村旅游的靈魂;其次,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旅游+”跨界融合,并打通城鄉之間在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流通,引導這些要素向鄉村匯聚,推進鄉村資源“變現”。
在鄉村建設方面,臺灣擁有豐富經驗,可以為大陸鄉村振興提供借鑒。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臺籍教師馬彥彬立足于鄉村振興與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介紹了臺灣鄉建鄉創團隊在福州永泰縣同安鎮的項目經驗,分享了臺灣鄉建經驗的參考價值和作用。
“大陸鄉村振興戰略為兩岸休閑農業合作釋放機遇,目前政府主要提供的支持和獎勵政策集中在建筑設計、景觀規劃,以及文創、文旅等方面,不少臺灣團隊已在其中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馬彥彬對推進兩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充滿期待,“鄉村振興戰略涵蓋多個層面,內需潛力巨大,它正在為廣大臺灣人才來大陸發展創造新的機遇,拓展新的空間。”
本報記者 徐文錦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不忘使命 砥礪奮進——中央企業黨員代表共話2021-06-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