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風光 戴園笙 攝
今年清明節前,土地革命時期曾任閩南特委書記的老紅軍盧叨遺孀韋立(右)重返烏山,與當地革命“五老”人員再聚首。陳秋坤 攝
東南網7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杜正藍 通訊員 方志南 郭揚 朱喬檉)由云霄縣委組織部、共青團云霄縣委員會組織的黨旗傳遞接力跑活動,日前在云霄烏山風景區舉行。若從空中俯瞰,一脈紅流沿山路奔襲而上,像烽火點亮世界。恍惚間,時光交錯,這蜿蜒而上的人群,與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簡稱“閩南紅三團”)一個連隊挺進烏山的身影重疊。
開辟根據地 打退敵“圍剿”
當時,廣東浮鳳蘇區遭國民黨“圍剿”大部淪陷,潮澄饒縣委機關、特務大隊、紅三大隊被迫轉戰烏山。同年秋,閩南紅三團六連指導員盧勝奉命率部開辟烏山革命根據地。
1935年10月,盧勝的部隊、潮澄饒紅軍與饒和埔詔游擊隊在云霄常山月眉池村勝利會師,迅速開辟了以云霄水晶坪、半嶺和詔安北蔗、公田為中心的烏山革命根據地。
同月底,云和詔縣委組建,書記為蔡蔚林,統一領導烏山地區的斗爭。同時,將三支紅軍部隊合組為閩粵邊獨立營,盧勝擔任營長,政委為吳金。烏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打通了潮澄饒、饒和埔詔、靖和浦三塊蘇區之間的聯系。
1936年1月,國民黨中央軍八十師在一五八師的配合下,糾集云霄、平和、詔安三縣的保安隊,大舉進攻烏山。“駐剿”“搜剿”“連保連坐法”……10多天的燒殺搶掠,敵人無所不用其極。
紅軍緊緊依靠烏山人民,跟敵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軍事上,不與敵人打硬仗、拼消耗,而是采取靈活機動戰術,在烏山腹地與敵人兜圈子、捉迷藏,把敵人拖得筋疲力盡。政治上,黨組織發動月眉池等村被移民并村的群眾向國民黨當局討要糧食、房子、耕地。國民黨軍隊無功而返,只得撤出烏山。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西安事變后,閩粵邊特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主動與國民黨閩南當局談判合作抗日事宜,達成《六·二六政治協定》。然而,國民黨當局背信棄義,于1937年7月16日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漳浦事件”,閩南紅三團、獨立營千余名指戰員被強行繳械。同日,又發生“月港事件”,閩粵邊特委及云和詔縣委10多名領導人被捕被殺。
慘案并未讓戰士們膽寒。“漳浦事件”發生當晚,盧勝、王勝、陳高順等逃離虎口,在漳浦下布清泉寺宣布重建紅三團。一時間,響應者眾。烏山人民踴躍報名參軍,僅云霄陂下村就有吳健、吳仔貴、吳金壽等30多人報名參軍。紅三團迅速發展至300多人。
1937年11月,閩粵邊特委派盧叨、莫丁貴到烏山地區恢復因“月港事件”而停頓的云和詔地方工作。在二人帶領下,近四個月后,云和詔縣委得以重新建立。
在抗日戰爭期間,云和詔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在國統區實行“隱蔽精干,長期潛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有計劃地將黨的干部和武裝骨干轉入地下,或進入邊遠山區的革命基地村,開展生產自救。
為渡過難關,在烏山地區工作的共產黨人各顯神通,自謀職業,有的當教員,有的當幫工,有的開荒種田,有的上山燒炭……烏山人民把隱蔽在當地的共產黨人當作親人,寧愿忍饑挨餓甚至借高利貸也要供養他們,寧愿犧牲自己和家人也要保護同志。革命力量默默積蓄著,只待有朝一日噴薄而出。
革命的中心 解放的前哨
1943年初,閩南特委在烏山腹地成立2個武裝班,開展反頑自衛斗爭。1944年5月,盧叨在烏山禾倉崠組建“閩南特委機關政治保衛隊”(簡稱“政保隊”),在中屎窟伏擊豆畬村反動聯防隊,擊斃隊長張欽欽和10多名敵兵,繳槍10多支;之后,政保隊又在桃仔鞍伏擊國民黨征稅隊,斃敵3名。兩次伏擊給國民黨頑固派極大的震懾,烏山地區的斗爭形勢迅速好轉。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當局調集重兵大舉進攻烏山地區。1946年夏,國民黨福建省保安第二團團長吳子高率一個中隊在公田設立指揮部,在詔安的官陂圩、金溪、進水、大元中、彩霞、四都,云霄的水晶坪、仙石、車仔圩、下河、上坂及平和的大溪駐兵,采取軍事“圍剿”、政治瓦解、經濟封鎖等手段,圍困烏山。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陳文平、李仲先等人用自制的土炸炮,在北蔗雷公陂地段擺下長約一華里的地雷陣,把保安兵炸得魂飛魄散。從此,保安隊再也不敢長驅直入烏山腹地。
此戰后,云和詔縣委在各個基點村都建立起了民兵組織,密切監視保安隊的一舉一動;同時,組建云和詔四個武裝游擊大隊,四處出擊,分散敵人對烏山革命根據地的進攻壓力。
1947年7月,閩南地委機關從南靖樹海遷回烏山。8月1日,在烏山蔥仔寮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總隊閩南支隊,李仲先擔任支隊長,政委為盧叨,烏山再次成為閩南革命的中心。1949年9月19日,閩南支隊配合三野十兵團解放了漳州城。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八閩大地的紅2021-07-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