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科學家的手,怎么曬得比我們的還黑?比耕田的還粗?”每到田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的一雙手,總會引發稻農們的好奇。
正是這雙飽經風霜的手,選育出了中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讓無數中國人端牢了自己的飯碗。
現年80歲的謝華安出生于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挨餓的滋味揮之不去。當時,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僅125公斤。“餓怕了,對吃飽飯有著特殊的期待。”謝華安從小就立志,要讓父老鄉親都能吃飽飯。
1972年,謝華安進入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當時全國正掀起雜交水稻協作攻關浪潮。作為三明南繁領導小組組長,他帶隊前往海南三亞,在那里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雜交水稻育種研究生涯。
“稻可三熟,菜滿四地”的海南,是水稻育種的“天堂”,但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過瓊州海峽,從晚上7點開始徹夜排隊,第二天早上才能買到票。”謝華安還記得,當時福建南繁基地還沒有自己的場所,十幾個人只能擠在生產隊的倉庫里打通鋪睡覺,夜夜與農機、柴油、農藥、化肥為伴,空氣里彌漫的都是肥料的味道。半夜,科研工作者們還要輪流在田間值守,打著手電筒趕老鼠,生怕來之不易的育種材料毀于鼠患。
到了水稻雜交授粉季節,稻葉又大又硬,邊緣就像鋸齒一樣,在裸露的手和手臂上劃開一道道口子,一不小心就是皮開肉綻。年復一年,謝華安的雙手傷痕累累,又黑又糙,讓干慣了農活兒的老農民都感到意外。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謝華安不辭辛苦地努力實現兒時的夢想。當時,全國稻瘟病頻發,高溫高濕的福建尤為如此。三明、南平等省內糧食產區,普遍因稻瘟病減產,個別地方甚至絕收。“在調研中,有的老農民指著農田無奈地說,放只雞下去都吃不飽。”憫農之心,更加堅定了謝華安的科研定力,并決定將選育抗稻瘟病品種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恢復系主要由國外引進,不抗稻瘟病,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在福建和海南,謝華安首創稻瘟病重病區多點多代抗稻瘟病選育程序,終于在1980年選育出抗稻瘟病、強恢復力、高配合力的恢復系“明恢63”。“明恢63”被認為是中國創制雜交水稻恢復系的優良種質和遺傳貢獻最大的親本。1984年至2014年,由其配組的雜交水稻累計推廣面積12.66億畝。
其中,以“明恢63”為親本選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汕優63”,豐產性高、適應范圍廣、品種優良、抗稻瘟病。該品種自1986年開始連續16年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累計推廣近10億畝,在世界稻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東南亞國家引入后被當地農民譽為“東方神稻”。
盡管年屆八旬,但謝華安的科技為民征途從未止步,數十年如一日守望著那一畝畝稻田。繼“汕優63”后,謝華安領銜的福建水稻育種團隊,在超級稻育種、航天育種、優質稻育種、抗稻瘟病不育系選育、兩系稻育種、超級再生稻育種和栽培等方面,屢創佳績。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謝華安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生產之急所急,為生產之需而努力。在他看來,水稻育種工作要具備戰略眼光,將水稻品種的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性綜合在更高水平,不僅要讓老百姓吃得飽,更要讓老百姓吃得好、吃出健康。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八閩大地的紅2021-07-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