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惠紀宣)“我是老黨員,為群眾做事,我很快樂,也很幸福。只要群眾需要,我就會一直幫下去。”在黨的百年華誕前夕,記者來到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陳欠水家中,他精神抖擻地說。
陳欠水同志是惠安縣人大常委會原助理調研員,一名55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困難群眾稱他“活雷鋒”“人民的好公仆”,而他更喜歡人們叫他“老陳”。
在惠安,陳欠水是聞名全縣的“活雷鋒”。
楊清福是他長年幫扶的對象。“是老陳救了我的命!”惠安縣黃塘鎮碧嶺村67歲的楊清福坐在輪椅上,回憶過往。
19歲時他雙腳被壓傷,因醫治不得法,潰爛發臭多年,親戚鄰居都不敢和他接近。2000年底,時任縣民政局副局長兼殘聯理事長的陳欠水送他到醫院截肢治療,保住了性命;養傷階段,每天騎車往返20多公里買活鱸魚給他補身體;傷口愈合后,幫他安裝假肢和落實補助政策……自始至終,陳欠水事事躬親。
在惠安,和楊清福一樣受過陳欠水幫扶的人,不勝枚舉。而面對群眾當面致謝時,陳欠水總是說:“要感謝黨,是黨教我這樣做的!”
陳欠水生于窮人家,貧苦淳樸的成長環境,讓他對群眾有著深厚感情。1964年他應征入伍,因表現突出入了黨,在部隊18年深受黨的教育培養和雷鋒精神感召,立志把助人為樂精神發揚光大。
小額扶貧、捐資助學、修復危房、興修水利……轉業到地方后,陳欠水成了扶貧助殘一線的“急先鋒”。在職17年,他放棄1200多個節假日,走百村、訪千家,騎行7.9萬多公里,為5100多名困難群眾落實幫扶政策。“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作為黨員,我的職責就是為黨和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陳欠水說。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陳欠水做到了。
2005年臨退休之際,陳欠水被確診為慢性結腸炎伴息肉,醫生囑咐他多休息,家人希望他含飴弄孫。“只有退休的干部,沒有退休的黨員。”陳欠水說,“在群眾眼里,我不僅僅是老陳,更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我想讓群眾知道黨和政府對他們的幫助不會中斷。”
退休16年來,他幾乎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下鄉總行程近23萬公里,走訪幫扶困難群眾4.7萬多人次……幫扶中,他既幫窮又幫心,既當“宣傳員”又當“心理醫生”,既向群眾講解黨的政策又鼓勵他們自力更生。
在惠安,陳欠水的行為,感染和影響了一大批當地的年輕人。一批年輕人成立了“陳欠水扶貧助弱”青年志愿服務隊。今年是“陳欠水扶貧助弱”青年志愿服務隊成立的第9年。至今,已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上百場。
而在陳欠水言傳身教下,他的兒子和女兒都在普通崗位上踏實工作、默默奉獻。女兒說:“爸爸對扶貧助殘一直堅持著,從未動搖過,我們一直以他為榜樣。”他的兒子特意送他一臺強光手電筒老人手機,方便他為白內障患者做鑒定和夜間照明。
陳欠水一路走來,不改本色,先后獲得33次市級以上榮譽,其中有8次被評為全國先進,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志愿者、全國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殘疾人扶貧先進個人等。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習近平:中國最希望的是發展好自己,而不是取2021-07-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