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6日上午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這是拜登就職美國總統后第一次與習近平主席面對面交流,此前雙方通過兩次電話。多名美國事務專家和分析人士16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兩國領導人會晤對世界具有重大意義,中方在會晤中提出新時期中美相處的“三點原則”和“四個優先事項”,并再次重申自身在主權、社會制度等核心利益上的紅線,顯示中國正在對中美關系的構建發揮更加主導、重要和穩定的作用。美國盡管在會晤后發布的聲明中未明確聚焦“雙邊合作”,但口吻已較此前有所緩和。
中方強調“相互尊重”,糾偏美國“對抗但不傷及自身”對華路線
據媒體報道,此次會晤由拜登政府發起。開場白后雙方進入閉門會議,會晤分兩個半場舉行,共歷時三個半小時。有分析認為,中美領導人尋求通過此次視頻會晤為兩個大國間的緊張關系降溫——自拜登1月份上任以來,兩國充滿火藥味的關系并未得到實質改善。在此次會晤中,“雙方在對外公開的開場白中對彼此釋出友好信號,并表示會就共同關切的領域展開對話。”
據新華社在中美元首視頻會晤后發布的通稿稱,雙方就事關中美關系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溝通和交流。習近平在會晤中強調,新時期中美相處應該堅持三點原則: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自發展權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異。二是和平共處。不沖突不對抗是雙方必須堅守的底線。三是合作共贏。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則兩利、斗則俱傷。要堅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不搞你輸我贏。
而白宮則在16日發布的會晤通稿中稱,拜登在會晤中強調了管理戰略風險的重要性,并稱兩國需要設置“護欄”,以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沖突,并應保持溝通渠道順暢。此外,白宮通稿還提及美國對中國新疆、香港等問題“表示關切”,并稱將和盟友一道保證“二十一世紀的規則”和一個“自由、開放、公正的國際體系”。
“中美新聞通稿有不少共同點,也反映出兩國對彼此關系的理解有明顯差異”,中國外交學院美國事務專家李海東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首先,中國傾向于在宏觀上確定原則、目標和優先事項,再推進具體的合作議題,而美方和往常一樣,仍然更專注于新疆、西藏、臺灣等西方認為需要關注的老套議題。
“在選舉政治下,拜登政府無法從長遠著眼中美關系,因此更傾向于關注可向其國內受眾解釋、交代的議題,目標仍是國內選票;而中國則既有對兩國關系的長遠和明確規劃,也有眼下希望努力推進的優先議題,這顯示出中國正在對中美關系的構建發揮更加主導、重要和穩定的作用。”他這樣分析認為。
中國社科院美國事務專家呂祥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表示,格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把“相互尊重”放在“三點原則”的第一條,這顯示出中方認為“相互尊重”是中美兩國能發展穩定、建設性關系的基本前提,也是對美國“與華對抗但不傷及自身”觀點的一種明確回應和糾偏。
他表示,自2018年以來,美國持續插手中國新疆、香港等問題,中國將此視為一種極大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種惡意對抗。因此,中方此次實際上重新組織了此前曾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中的內容,把“相互尊重”調整放在了首要地位。
這名美國事務專家分析認為,中美兩國的通稿反映出,兩國在設置中美關系時的目標存在明顯差異。美國所說的“防止競爭演變成沖突”,本質上是在“操縱競爭”,即希望在打壓中國的同時自身利益不受到任何損害。而中國則認為,美國不可能奢望一邊在一些領域損傷中國的利益,同時在另一些領域得到中國的合作和支持。
強勢重申涉臺紅線,向美釋放“最直白”信號
新華社發布的通稿顯示出,中方在此次會晤中再次強調了在主權、制度、安全和發展權利等核心利益上的立場與紅線,尤其有關臺灣問題的表述引發多方關注。
中方通稿稱,習近平在會晤中強調,臺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臺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臺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他同時表示,我們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臺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
對于中方這一表態,有外國媒體人在社交媒體上認為,這是中國近期就臺海問題釋放的“最直白、坦率”的信號。李海東對《環球時報》分析認為,中方的通稿中明確提及,拜登重申美國政府不支持“臺獨”,同時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這些表態釋放了積極的信號,與中方立場匹配度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白宮發布的新聞稿中并沒有提及上述內容,這顯示出美方有意識地“剝離”了這些信息,以迎合國內政治和反華氣氛需要,這意味著美國是否履行其上述承諾仍然需要打一個問號。
元首會晤對“中美沖突只會深化”的情緒化鼓噪有降溫作用
不過,多名專家均指出,從整體政治氣候上來看,此次會晤仍然釋放出積極信號,并將為兩國關系下一階段的發展發揮戰略引領作用。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會晤并非旨在聚焦具體議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達成原則、確立共識、明確方向,因此沒有在具體問題上達成協議在意料之中。
“從短期來看,元首會晤為兩國關系注入了‘清醒劑’,對于‘中美沖突只會深化’的情緒化鼓噪有著降溫作用。”他認為,接下來,兩國政治、經濟、社會部門應該進行更多坦誠、務實的接觸和討論,盡管未來中美如何建立既能公平競爭、又能務實合作的新軌道,對兩國來說仍是巨大戰略考驗。
在此次會晤中,中方強調,中美應著力推動四個方面的優先事項:一是展現大國擔當,引領國際社會合作應對突出挑戰;二是推進各層級各領域交往,中美可以利用兩國外交安全、經貿財金、氣候變化團隊等對話渠道和機制平臺,推動務實合作,解決具體問題;三是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防止中美關系脫軌失控;四是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協調和合作,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對《環球時報》表示,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因此此次會晤對世界來說也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它向外界傳遞出中美兩國始終保持對話溝通,這對當前世界走出疫情、復蘇經濟、共同應對全球性重大問題具有穩定信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此次會晤也對全球治理和政治經濟秩序前景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央視快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劈2021-11-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