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還記得去年一則熱搜:作家莫言開聯合收割機收割玉米——“左三圈、右三圈……”視頻中,他努力體驗著現代農業日常,圈粉不少。莫言在采訪時說,四五十年前,這樣一個工作量,可能100個人都不如一臺機器。
一般情況下,小麥畝產范圍在500斤到1200斤之間,在地勢平坦的麥田里,聯合收割機每小時可以收割10到15畝地;若按麥田畝產1000斤、收割機每小時收割10畝地計算,聯合收割機每小時可收割1萬斤小麥。
根據農業農村部去年發布的預計數據,2021年,全國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7%、85%和90%。收割機在廣袤農田中割麥的“大場面”,城市中人難得一見。短視頻平臺上,卻有很多收割機手分享自己的工作。豐收時節,成片的莊稼地要在幾天之內完成收割,如此浩大的農業動員,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01 現代“麥客”
“麥客”,指的是每年麥熟季節,農民專門外出走鄉到戶,替人收割麥子。從農業機械化推廣以來,跨區收割機手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麥客”。每年,第一波莊稼將熟之際,他們就會踏上追趕農作物成熟的旅程。
由于農作物收獲具有季節性,職業收割機手只有通過跨區收割,才能延長工作時間。而每個收割機手的跨區路線,根據其所在地和農機特點,都有所不同。
在快手上,創作者小濤(快手ID:305693397)通過多條短視頻細致地分享了不同地區主要農作物的成熟時間與路線安排:
根據另一位快手創作者隗小孬(快手ID:73273587)的分享,每年5月中旬,他的車隊從湖北開始收割,途經河南、河北、天津,拐道內蒙古、寧夏,再至東北,一直忙到12月。在中原地區,隗小孬主要收小麥和玉米;到了東北、內蒙古,則是高粱、谷子、蕎麥、小麥、油麥、大豆等作物。
不同跨區收割機手,工作時段也有所不同——比如受訪的三位快手用戶,隗小孬每年的跨區時間長達8個月,芷琪(快手ID:150507002)約為7個月,小黑妹(快手ID:172802139)則是6個月左右。
由于收割機不允許上公路,機手的跨區流動,需要依靠卡車運輸農機。除了開收割機,機手們還需具備B類貨車駕駛證。運輸收割機,也是農忙時節高速路上的一道風景。
不同于較為成熟的貨運互聯網,收割機沒有覆蓋范圍較廣的買賣對接平臺。如果沒有加入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收割機手找活兒十分不穩定,主要依靠朋友介紹。
小黑妹說,老客戶可能會提前聯系;如果沒有,則基本要在收割季開著卡車轉鄉。這種情況類似出租車——農戶若有需要,直接到路邊攔收割機幫忙割地即可。
老收割機手更容易找到活兒。隗小孬的父親有20多年從業經驗,子承父業,讓他們家在跨區作業時游刃有余。隗小孬說,他們找活兒基本都靠父親積攢的老客戶介紹,常去的地方都有朋友,吃飯也有人幫忙解決。
搶收的時候,收割機手常常整天都在地里,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芷琪每年跟著丈夫小賴一起跨區收割,她說,機手農忙時“一般從早上7點一直干到晚上11點,中途幾乎不怎么吃飯,全靠喝水”。最長的一次,小賴忙了兩天一夜,幾乎沒怎么休息。
芷琪夫婦說的是割小麥的情況。而主要在南方各省跨區的小黑妹收割水稻時,則要充分考慮空氣濕度,“早上要等露水干了才可以……太晚了也會有露水,農戶就不愿意收了”。
田里開收割機,聽上去不需要太高技術含量;但因結構復雜,收割機并不容易駕馭。比如從一塊田開到另一塊田,中間的一條田埂,機手就需要完成一個大“起落”,一不小心,還容易翻車。
過田埂只是基礎能力,收割機手的進階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土地過于松軟或者田里水多,需要防止收割機陷在泥里或側翻;在山區,收割時需要開著貨車爬山,在山崖邊上干活兒……
02 技不壓身
顯然,收割機手的工作,絕不只是開收割機——購機、找活、規劃、議價、收割——身兼數職,哪里需要去哪里。
這樣的工作性質,包括長距離奔波、重體力勞動,也決定了跨區工作的收割機手中,很少有女機手獨自作業。大部分出現在跨區隊伍中的女性都是跟車的——量地、收賬、給開收割機的丈夫打下手。
快手上的收割機相關創作者中,男女占比分別為85%和15%,且很多相關女性創作者,其本身并不是收割機手。隗小孬估計,“10個、20個中,還沒有1個女機手”;像小黑妹這樣自己開一臺車干跨區收割的,她身邊僅此一例。
從年齡分布看,快手上收割機相關創作者中,既有年輕的00后,也有60多歲的老江湖,80、90后則是中堅力量。1999年出生的隗小孬,16歲左右便跟著父親開車,成年后自己考駕駛證全國各地跑,如今23歲的他,已經有7年從業經驗。
收割機相關創作者遍布大江南北。快手上,黑龍江、山東和河北的收割機相關創作者數量排名省份前三。除了收割機手個人帳號,還有農業合作社、農機廠商、二手農機交易等機構類帳號,也會分享收割機相關教學、介紹視頻。
由于缺乏線上社區,快手在收割機手的工作和生活中成為重要的交流平臺。
大部分收割機手屬于自我雇傭,機手們的年收入和農業本身一樣,要看行情、糧食情況及市場競爭,行情好的話,年收入(不刨除成本)可達30萬元;一般情況下,10多萬元、20萬元也很常見。
芷琪夫婦收割的價格從30-200元/畝不等,200元意味著在土地條件較差的山地或懸崖邊收割;小黑妹的平均收割價格在50-60元/畝;隗小孬收割高粱時均價較高,約為70-80元/畝,這是因為能收高粱的機型較少,相對競爭也小些。
相比收入的不確定,機手每年都會有不小的固定支出,最大支出就是買農機。為了保證跨區工作時機器不掉鏈子,芷琪夫婦每年都會換新機,回家后直接在當地二手農機市場賣掉,可以賣四、五萬元;隗小孬的收割機則是兩年一換。
大型聯合收割機價格在10-30萬元不等,其中一些型號會獲得15%-25%的政府補貼。
除了購置收割機,對跨區作業機手來說,買車是另一筆支出。一輛貨車約16萬元,油錢、車損、維修保養等,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
收割機迭代速度快、機型復雜,而莊稼成熟又在幾天之內,機手少干一天活兒對收入的影響很大。因此,機器若出現小毛病,機手盡量自己解決;遇到嚴重問題,才聯系售后解決。
快手上,收割機相關創作者會發布針對不同機型、不同作物的教學及維修視頻,評論區也常常成為切磋技藝、交流溝通的即時社區。
03 更多可能
無論開什么車,腰椎和頸椎的勞損是共通的。
而開收割機,還要直面揚塵。隨著聯合收割機的更新迭代,機手可以坐在有空調、密封性較好的駕駛室工作;但若要應對小型不平整的地塊,有時仍需駕駛無駕駛室的機型。
小黑妹有兩輛收割機,其中一輛有駕駛室。“吸了那么多灰塵,吃飯時間不固定,飽一頓餓一頓。”干了跨區收割后,她的胃和肺都不太好。
但,仍然有很多機手真心喜歡這份工作。收割機手幾乎不依靠商業組織,季節性、靈活性很強。這種相對自由,對于進城務工面臨諸多限制的打工者來說,是極富吸引力的。
隗小孬喜歡這種流動帶來的自由與掌控感,他從小就對收割機感興趣,農閑時,基本不出外找兼職。“你干過這個東西(收割機)之后,再去干別的,就沒有心情了。收割機它自由,你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相當于旅行了。”通過這一行,他結交了很多朋友,遍布全國各地,也喜歡在快手上跟大家分享沿途好風光。
同時,機手在與粉絲們的不斷互動中,建立了更深的信任,也找到了盤活兒的新途徑。很多機手會在快手視頻簡介中寫明找工意愿,也有農戶、合作社等把快手當作招工窗口。
芷琪說,通過在快手上分享工作日常,家里的活兒多了,去哪里也更方便。“因為我玩快手,他們都知道我在干活……要是沒有這個平臺,很多人聯系不到你,也看不到你。”
收獲,是農業生產在田間的最后一個步驟。每年的收獲季節,收割機手們成群結隊而來,彼此獨立、競爭、依存。他們是追莊稼的新農人,在短視頻平臺上打開了新的大門,也打開了更多可能。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光的方向》歌曲MV重磅發布|同心戰“疫” 重2022-04-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