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福建自古以來就是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
“在福建,我們自豪地說,這里空氣都是甜的。”
……
18日晚,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二場集體采訪,福建、黑龍江、上海、江蘇等七省(市)代表團新聞發言人集體亮相,介紹本團學習討論二十大報告等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本次集體采訪,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和“福”文化品牌廣受關注。
百家中外媒體聚焦福建等七省市
集體采訪,是獲取黨的二十大信息、展示各地改革發展亮點成效的重要窗口。定于19時30分開始的集體采訪,提前1個小時就有記者排隊入場,活動共吸引中外近百家媒體約200名記者參加。
“感謝記者朋友對福建的關心關注。福建團共有代表40名,其中生產和工作第一線的黨員15名,包括亮相黨代表通道的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壽寧縣下黨鄉黨委書記項忠紅和‘七一勛章’獲得者,福州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等。”福建代表團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在開場白中介紹道。
連日來,福建代表團圍繞二十大報告討論很熱烈,代表們結合本省十年間地區生產總值連跨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三個臺階的巨大進步,以及自己單位發展變化和平時的觀察思考踴躍發言。大家一致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回答世界關切,反映全黨意志、體現人民意愿,是指引未來航程的好報告,完全贊成、堅決擁護。
在提問環節,中外媒體記者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各地發展特點,分別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長三角一體化、保障糧食安全等關注的領域,向與會新聞發言人提出11個問題。
在回答記者相關提問后,張彥通過中外媒體記者的鏡頭發出熱情邀請:福建是有福之地,歡迎大家經常來福建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清新福建、美麗福建,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與時代精神結合煥發出的無窮魅力。
讓“福”文化浸潤人民幸福生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福建將如何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來自中國日報的記者將問題對準福建文化事業。
張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重要理念,成功舉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明萬壽巖遺址成為全省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福建現有世界文化遺產4處、聯合國非遺項目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45項,世界遺產數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革命文物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問答現場,福建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對福建文化的“家底”如數家珍。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福建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省內還有福州、福清、福安、福鼎這些帶‘福’的市縣。可以說,‘福’文化浸潤在福建人民生命、生活、生產、生意的方方面面。”張彥話音一轉,重點介紹起“福”文化。他說,近年來,福建大力實施“福”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以勞動創造幸福、奮斗就是幸福和為民造福、增進福祉為主題,組織舉辦“福”文化主題春晚、文創大賽,推出系列“福茶”、“福酒”和“福”文化旅游線路,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品質提升的過程中,更多體驗民生發展帶來的幸福感。
就在大會期間,“福”文化亮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在首都北京大放光彩,吸引了很多觀眾前來尋“福”。17日晚,福建代表團集體參觀主題成就展,特地到福建展區的“福見百業”互動區,尋找屬于自己職業的福字,在特色明信片上拓上“福”印,體驗造“福”樂趣、分享送“福”時光。
如何進一步發揮優勢,創新發展文化事業?據介紹,福建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創建、文藝精品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創產業和文旅經濟發展之中;深入推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讓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日用而不覺和專門工作中得到傳承和弘揚;以朱子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等閩臺同根同源的文化為載體,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發揮“海絲”核心區、海外華僑等優勢,深入實施“海絲”人文交流工程,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偕進傳承。
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福建作為我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備受關注。“黨的二十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福建將如何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提問道。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張彥表示,福建西靠武夷山脈,東臨浩瀚大海,人稱“山水畫廊、人間福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福建持續大力推進生態省建設,2016年成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指數連年位居全國前列。
關于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一組數據讓中外記者印象深刻: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39項改革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9.2%,12條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7.3%,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3年保持全國第一位。據統計,福建以占全國約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創造了占全國約4.3%的經濟總量。
圍繞“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福建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和生動實踐。張彥向中外記者講述了一個例子。他說,前不久,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收到了首次出售“空氣”的收益,就是林業碳票(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并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分紅14萬元,以現金的方式發給全體村民,實現了“碳票”變“鈔票”。三明市首創向農民發放林業碳票,作為林業碳匯權益資產的有效“身份證”。現在村里人都把林業碳票當寶貝,有人甚至還把它當作嫁妝送給女兒女婿。
下一步,福建將如何持續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據介紹,福建將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轉型,著力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體系;繼續把“青山綠水”當作“無價之寶”,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深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廣泛開展綠色生活創建,營造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新時尚,讓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福建名片更加閃亮。
現場對話交流氣氛熱烈,“美麗福建”、“福”文化等福建名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將借助中外媒體的傳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屏山觀察 | 只此青綠,繪就生態新畫卷2022-10-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