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鄭昭 嚴順龍 林蔚 朱子微 劉必然 林清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走穩強農路,走好振興路?我省全國人大代表、住閩全國政協委員的共識是:“必須錨定目標,鉚足干勁,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福建力量。”
打好特色牌
鄉村產業提質增效
一雷驚蟄始,耕種從此起。
在永泰縣同安鎮西安村的油茶育苗基地里,農民正趁著農時,抓緊育苗整地。遠在全國兩會會場的全國人大代表、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玉勝,遠程關注著春耕進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作為西安村的“領頭雁”,盧玉勝分享了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發展油茶產業,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幾年前,盧玉勝返鄉創立油茶專業合作社,為村民免費提供苗木、技術指導、貸款擔保、保底收購。去年,他又送出助農“大禮包”——將3100畝油茶園中的一半贈送給全體村民,作為他們參與共同創業的股本金。
深耕農業多年,盧玉勝深知龍頭帶動的重要性。“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需要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盧玉勝說,福建現有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000余家,但還存在龍頭“鏈主”少而小、抗風險能力不足、產業鏈條短且附加值低等問題。
為此,盧玉勝建議,加大力度培育龍頭“鏈主”企業,鼓勵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建立原料生產基地,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同時要充分運用財稅補貼、低息貸款等手段,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全產業鏈,形成多種經營主體參與的產業鏈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農業強國,既要遵循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又要體現中國特色。多年來,依托“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農情,福建主打特色牌,走出一條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新路。茶葉、蔬菜、水果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已超過2萬億元。
如何持續打好特色牌,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代表委員們帶來了各自的思路。
立足福建豐富的山地資源,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秦源,關注木本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木本糧油樹種資源豐富,種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0多種。”秦源說,發展木本糧油是維護我國糧油安全、促進山區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她認為,應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開展主要木本糧油樹種品種資源調查,加大木本糧油的良種選育、良種繁育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力度,提高良種優苗供應能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木本糧油機械化、輕簡化、智能化生產;構建多元化產銷對接渠道,推動生產者融入現代銷售和物流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省水利廳廳長葉敏則關注大食物觀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用地除了耕地之外,還有林地、園地、灘涂濕地等,其中生態林、茶葉、水果等優質園地和養殖灘涂也是農用地的精華。”他建議,借鑒耕地保護經驗,明確部門責任,對包括而不僅限于基本農田在內的優質農用地實行特別保護,綜合分等定級,差別化管理,因地制宜進行土壤改良,加大立法執法力度,在全社會樹立起大食物觀、大農地保護觀。
叫響創新牌
鄉村發展換擋提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圣澤901”通過國家審定,打破國外種源壟斷;全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5%……翻開福建農業答卷,不難發現,福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正是以科技為利器,從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
如何持續叫響創新牌,推動鄉村發展換擋提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國人大代表、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陸鑾眉長期致力于園藝植物種質創新、技術推廣與教學工作。今年兩會,她帶來了關于花卉產業創新的建議。
在陸鑾眉看來,我國花卉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產業原始創新能力弱,科研水平滯后,科技資源分散。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益品種缺乏,導致我國花卉產業在產業鏈利益分配中難以擁有話語權。因此,她提出了創建海峽花卉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構想。
“部省共建,以福建和臺灣的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聯合國內外機構,組建海峽花卉資源利用創新實驗室和海峽花卉產業工程研究中心。”陸鑾眉建議,從基礎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到應用示范,進行全鏈條創新設計,著重開展基礎理論、品種、技術、產品與銷售模式等創新研究。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總商會副會長柯希平長期關注數字鄉村建設。他援引了去年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數字鄉村項目組聯合發布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報告》。報告顯示,福建縣域數字鄉村指數為69分,居全國第三,但依然存在山海區域發展不均衡、結構差異化明顯等問題。
柯希平建議,要加大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全國統一的鄉村數據中心,促進數據安全有序共享,加快培育數字鄉村應用場景,推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等方面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同時還要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數字化技能培訓。
農業科技牽兩頭,一頭是源頭研發,另一頭是推廣應用。科技特派員,則是聯系兩頭的重要紐帶。
“福建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7萬多人次,實現鄉鎮和重點建制村、一二三產業全覆蓋。”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紅建議結合現有科技特派員制度,選調一批涉農專業的年輕人駐村駐點,打造一支穩定的、懂農業的基層農技人員隊伍,打通科技與田地的“最后一公里”。
擦亮和美牌
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鄉村建設行動。
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行走在福建廣大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趨完備,公共服務持續優化,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呼之欲出——
全省實現鎮鎮通干線、村村通客車;基本實現城鄉網絡“同網同速”;2700多所義務教育學校實現管理標準化;建制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超過60%……一張張鄉村民生答卷彰顯溫度與力度,盡顯農民幸福感與獲得感。
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的歷史欠賬較多。如何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鄉村建設品質?
全國人大代表,南安市省新鎮省身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金筆長期關注鄉村醫療。“近年來,全國各地持續加大基層醫療隊伍建設力度,但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匱乏,鄉鎮衛生院復合型人才十分緊缺,且整體年齡老化。”吳金筆建議,強化面向基層的醫衛人才培養引進工作,持續加大全科醫學、預防醫學、中醫藥學等人才招引力度;完善鄉村醫生培訓、管理、使用機制,鼓勵支持三甲醫院名醫在鄉村設立工作室;全面推廣“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完善上下級醫院人員流動機制,盤活各級醫衛人才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董希源主張用藝術賦能鄉村建設。他提出了“藝術家認領村莊”的構想——建立“一對一”服務體系,讓廣大藝術家帶領村莊深入挖掘鄉土文化藝術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在廣大鄉村設立藝術創作實踐基地,帶動鄉土文化藝術的復興和保護。
和美鄉村,綠色是最鮮明的底色。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曹暉關注“雙碳”背景下農業碳匯的開發潛力。“我國目前保有耕地19.18億畝,通過農業管理能夠將大氣中的碳有效固化到土地和農作物中。”他說。
事實上,在農業碳匯方面,我省已有探索:去年,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落地廈門;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助力落地全國首單農田碳匯交易。曹暉建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打破工業碳匯與農業碳匯之間的交易壁壘,將農業碳匯充分融入我國碳交易統一大市場。他認為,各地應該摸清農業碳匯“家底”,推廣農業減排固碳技術,提升農業碳匯能力,規范農業碳匯交易主體,建立監督監管體系,同時開展新一輪農技培訓,增強農戶碳匯意識和應用水平。
驚蟄時節,春雷響,萬物長。福建廣袤的田野上,萬象“耕”新。迎著春光,廣大農村正闊步走在強農之路、振興之路上。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兩會看福建】恢復和擴大消費 福建打出2023-03-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