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時政新聞
      分享

      編者按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其中包括“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歷史主動精神、非凡理論勇氣、卓越政治智慧、強烈使命擔當,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一幅幅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新時代歷史文化長卷徐徐展開。

      全國兩會期間,福建日報和甘肅日報、河北日報、遼寧日報、河南日報、南方日報、重慶日報、四川日報、貴州日報、云南日報、陜西日報、寧夏日報、新疆日報共同推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聯動報道,全方位立體化呈現各地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的生動實踐、創新舉措和顯著成就。

      甘肅 

      文化遺產璀璨綻放時代新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截至目前,甘肅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6895處,國有收藏單位藏品51.2萬件(套),世界文化遺產地7處;6處遺址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四五”專項規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守正創新,保護第一,活化利用,傳承發展,以多元舉措讓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璀璨綻放時代新韻,以生動實踐精彩講述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甘肅故事”。

      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明珠。敦煌研究院幾代人不忘初心、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全力以赴加強文物保護,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中國特色·敦煌經驗”持續擴大國內外影響力。慶陽南佐遺址、天祝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工作和豐碩的考古成果,彰顯了甘肅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更為“考古中國”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甘肅力量”。

      除有形文化遺產外,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多姿多彩:截至目前,甘肅共有花兒、皮影和格薩(斯)爾3項非遺入選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83項非遺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近年來,甘肅想方設法挖潛力、增活力,傳承發展好非遺,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大眾、融入生活,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四川 

      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巴蜀文化綻放光彩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近年來,四川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持續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多項舉措,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根據國家文物局調查統計,川渝地區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850處,點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總量的二分之一。然而,風化、微生物、水侵蝕、彩繪脫落褪色等自然破壞帶來的文物病害機理研究亦十分復雜。

      2022年6月,重慶市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簽署《共同建設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川渝石窟保護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護研究聯合實驗室及科技創新基地。雙方共同編制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規劃,攜手打造中國南方石窟寺保護利用高地。

      伴隨著三星堆遺址考古“再醒驚天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全國50余家單位共同開展考古發掘與多學科聯合攻關。在考古發掘工作中,還構建了集“決策管理、預防性保護、應急保護、安全防護”于一體的現場保護體系,采用裝配式多功能考古工作艙,實現了考古理念創新與保護技術突破,在全行業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過去幾年來,四川同樣著力頗多。2023年10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

      河北 

      以用促保,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甲辰龍年春節假期,河北文旅市場“熱辣滾燙”。這是河北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活化利用的一個生動注腳。近年來,河北推動文化遺產融入城鄉建設、文旅發展、文化教育,以用促保,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例如,正定實施了城門保護恢復、古寺群落修繕、陽和樓復建、“榮國府”周邊環境整治等工程,“北方雄鎮”歷史風貌得以有效恢復,“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

      在保定,古城保護更新項目以修舊如舊、避免同質化為理念,在古建修復、設施改造、恢復文化業態等方面“繡花”“織補”,用修文物的標準修古建筑,打造了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直隸第一街”。

      諸如此類,河北諸多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采用微改造方式,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的基礎上,堅持最小干預,將文化遺產融入城鄉建設,實現老城提升改造同保護文化遺產統一起來,讓一大批老建筑煥發新活力。

      此外,近年來,河北積極推動各地相關部門持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比如,以開展國家中小博物館試點為契機,持續培育“十佳博物館”,打造“流動博物館”,將流動展覽送到群眾家門口,實現了文博資源從“藏”到“用”,走進百姓生活。

      貴州 

      保護文化遺產推動傳承發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2月28日,以“人文山水 時光峰巒”為主題的貴州省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開展20余天,吸引超15萬人次觀展。3000多件文物系統展示了貴州30萬年歷史文化的通史,讓參觀者飽覽貴州的魅力。

      截至目前,貴州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9項159處、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28項1025處、市(州)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000余項。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一幅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新時代文化長卷,在黔中大地徐徐展開。

      2023年,貴州大力實施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四大文化工程”。

      在深化考古與文明歷史研究方面,2023年,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成功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貴州考古第八次獲得該榮譽;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海龍屯遺址第一階段考古順利收官,15212件出土文物移交對口單位,圍繞遺址出版的圖書《海龍屯(全四冊)》入選“2022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被評為“2022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遼寧 

      讓歷史文脈呈現時代新價值

      遼寧日報記者 王笑梅

      元宵佳節,遼寧省阜新市博物館《祥龍呈瑞——2024甲辰年龍文化特展》迎來一撥撥前來打卡的觀眾。特展以阜新距今8000年的查海遺址“中華第一龍”為起點,用文物講述“龍文化”的歷史演變,讓游客感受“龍文化”的底蘊和魅力。

      近年來,遼寧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全省上下形成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

      如今的遼寧,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備案博物館總數達131家。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國”等現象級展覽吸引海內外觀眾近百萬人次。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博物館聯盟成立,7市1區39家博物館聯合辦展,聯合進行文化挖掘、文創研發,進一步整合了區域文化資源。

      展示時代新價值,文化遺產賦能文旅融合開辟新賽道。深耕紅色資源,遼寧“六地”紅色旅游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打造沉浸式體驗新場景。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建設,全省共認定四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7名,17家非遺工坊覆蓋沈陽、大連等12個地區,涵蓋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三大項目門類。2023年,遼寧共備案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2.7萬余種,僅沈陽故宮博物院就實現銷售收入4532萬元。

      云南 

      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云南日報記者 侯婷婷 陳飛

      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云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該項目申遺成功,展示出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取得的成就,也讓云南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創新舉措廣受各界好評。

      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成功之外,云南還在積極推進滇緬公路申報中國申遺預備名單。此外,“云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同時,云南持續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村鎮街區)保護管理,持之以恒抓好文物安全工作,推動重點博物館建設等等。

      2023年,云南省文博宣傳教育活動有新亮點:組織開展了以“5·18國際博物館日”為主題的256個系列宣傳展示活動,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開啟以“知識奇遇季,暑期研學游”為主題的2023年清涼一夏研學游直播活動,在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文化和旅游館序館設置博物館文創專區,搭建“永不閉館的展廳”,云南省博物館《聽,歷史在說話》獲2023年度“全國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優秀項目十佳”稱號。

      福建 

      “活態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

      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13省區市黨報聯動報道各地文化遺產保護

      2024年2月13日,正逢春節長假,世遺泉州人氣不斷攀升。圖為游客體驗戴簪花習俗。林升 攝

      今年以來,“世遺之城”泉州頻頻“火出圈”——

      春節前夕,泉州推出2024古城龍年生肖系列IP,“十龍九子”藝術裝置一經推出即成“爆款”;正月初六,時隔20年,泉州重啟大型民俗踩街活動,30項非遺項目精彩上演,吸引線下游客超30萬人次;高甲戲《圍頭新娘》亮相2024新年戲曲晚會;元宵節期間,泉州點亮超2000盞花燈,讓市民游客仿若夢回宋元……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泉州市多措并舉,全力推動世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之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朝著“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闊步前進。

      為了保護好千年文化瑰寶,泉州頒布《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條例》,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實施意見》;創新設立海絲史跡保護合議庭、巡回法庭,設置公益訴訟觀察點44個,聘請公益訴訟觀察員173人。此外,還劃定了近200平方公里的遺產區、緩沖區、景觀控制區,高標準完成保護、整治和提升項目800多個……泉州22個遺產點所在街道、社區相繼建立“愛護遺產公約”,數百名義務講解員、上千名志愿者自愿參與世遺講解、保護等工作。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現擁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945處(其中國家級44處),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726項、總數居全省第一。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間,隨處可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多元文化共融的和諧場景。

      如何讓古建筑綻放新活力,讓“古早味”融入新業態?近年來,泉州采用繡花針式改造手法,對669幢傳統歷史建筑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天后宮、府文廟保護修繕工程,分別入選全國十佳文物修繕項目、全國優秀古跡保護推介項目;金魚巷“微改造”提升工程,榮獲2019—2020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一等獎。

      泉州還全力推進世遺考古項目,永春苦寨坑窯、德化窯遺址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泉州古城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打造“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總館,每年舉辦活動100多場;“安溪歷史文化展”“德化白瓷展”亮相國家博物館……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泉州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泉州設立100個非遺傳習所、1000個非遺展示點,建設泉州非遺館古城分館。針對戲曲、南音等非遺文化的傳承,泉州市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進行扶持;在古城金魚巷,當地開設南音表演,在舊館驛植入古琴等非遺項目。此外,近年來,泉州還打造了一批文藝精品,其中10部作品獲評國家級、省級以上精品劇(節)目,13部作品獲得福建省百花文藝獎等。

      “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利用,既能全方位弘揚文化遺產時代價值,也能多維度釋放文化遺產經濟效益。”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林霜接受采訪時表示。

      2023年,泉州著力推進文化遺產與文創、影視等產業融合發展,舉辦了海絲國際藝術節、世界閩南文化節等文化活動,組建了國內首個海絲特色國際傳播中心,重點培育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領SHOW天地創藝樂園、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等三大特色街區。泉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海絲起點——泉州》全球熱播,《重返光明之城》入圍“2023年度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等。同年,泉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和增長率在全省排名“雙第一”,增加值總量連續10年全省第一。

      千古風華千古情。2023年,泉州成功入選全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實現旅游總收入1002.40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8652.97萬人次,兩項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河南 

      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河南日報記者 張體義

      2月28日,河南省“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和諧共處”及“探源賈湖文化、尋根中華文明”兩個項目入選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

      作為國內大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省份,河南省的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來,河南省文物局指導省內各大遺址所在地政府,切實圍繞大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專項立法建設、保護規劃編制、保護展示工程實施、遺址博物館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重點內容開展相關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全面突破,成效顯著。

      在大遺址考古發掘研究方面,推動整理出版了《二里頭》《偃師商城》《隋唐洛陽城》《舞陽賈湖》《三門峽廟底溝》等32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

      在專項立法建設方面,推動地方人大先后出臺了《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宋陵保護管理辦法》《洛陽市二里頭遺址保護條例》等10部大遺址保護地方性法規;

      在遺址博物館建設方面,已推動全省各地建成開放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安陽高陵遺址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新館等15座考古遺址博物館,另有4座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中;

      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面,河南省已有殷墟、隋唐洛陽城、鄭州商城等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掛牌并對外開放,另有10處考古遺址公園入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掛牌和立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數位居全國第一。

      陜西 

      推動大遺址保護融合文保與文旅

      陜西日報記者 趙茁軼

      中華文明在陜西這片沃土留下的印記,有展現史前文明之光的半坡,有“石破天驚”的石峁,有周秦漢唐的傳承,有延安的紅色印記。

      近年來,陜西集全省之力,積極打造一條考古發掘、保護研究、展示傳播、合作交流的文化傳承、創新鏈條。

      推動大遺址保護。陜西省在大遺址集中的西安、寶雞、咸陽等市實行考古前置制度,實現出讓時“凈地”供應;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優勢,加強大遺址保護研究。同時,深入挖掘大遺址價值,加強保護利用宣傳。

      融合文保與文旅。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建成開放;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特色突出,建成秦始皇帝陵、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7處。春節假期,陜西各文博開放單位共計接待觀眾733.59萬人次。

      西安城墻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一張特別的名片,目前已實現了文保展示、交通改造、生態提升、文化復興、城市發展5個方面的蛻變。如今,“大數據監測+智慧化管理”讓千年城墻煥發新機。2024西安城墻新春燈會圍繞“燈火暖長安·龍啟中國年”主題,在“輝映長安”“福運天下”“錦繡中華”“夢幻童真”四大燈區展示龍年特色鮮明、春節氣息濃郁的近20組花燈。

      廣東 

      “雙創”助力嶺南文脈傳承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嶺南文化再次成為全網“新晉頂流”:普寧英歌英國倫敦“首秀”吸引超過70萬人次圍觀,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登上央視春晚舞臺,音樂劇《雄獅少年》在粵港澳大灣區首演……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離不開對傳承人的積極培養。今年,廣東將開展第七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和認定,探索認定省級非遺傳承群體,同時繼續實施廣東省非遺傳承人群“種子計劃”。廣東還將做好新一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認定工作,打造“2024非遺品牌大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暨佛山武林大會”等展示展演品牌活動。

      珠江白鵝潭之濱,一艘“文化巨輪”正整裝待發,準備揚帆遠航。由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組成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在預備開館系列工作,力爭今年“五一”正式開館。與此同時,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陳設計以及一體化運營管理工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之中。

      隨著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深入實施,廣東近年來不斷推出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手筆”。去年10月,廣東省文物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科學研究計劃,用12年時間對嶺南早期人類與文化發展歷程展開全面溯源。廣東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從此有了明確的“路線圖”。

      寧夏 

      傳承守護好塞上山川的文化根脈

      寧夏日報記者 何耐江

      塞上寧夏,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是塞上兒女對歷史負責、對未來擔當的重要使命。

      去年,寧夏圍繞配合基本建設與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相繼開展文物保護、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等工作,水洞溝遺址、鴿子山遺址、姚河塬遺址、張家場城址、蘇峪口瓷窯址等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實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進程。

      “目前,全區已登記的3818處不可移動文物,516處文物保護單位,75座博物館,以及長城、西夏陵、水洞溝等遺址,串起了黃河寧夏段各個歷史時期開發建設的歷史軌跡。”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些年,寧夏在文化遺產“活起來”上深下功夫。去年,寧夏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琉璃鴟吻”為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種口味的文創雪糕,文物跨界與美食聯動,一時間引發搶購潮,成為博物館里的流量擔當。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寧夏各博物館充分發掘館藏文物藏品資源,凝練展示主題,圍繞龍年春節主題,精心策劃推出“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等系列展覽27項,推廣以需定供的“菜單式”“訂制化”展覽服務,為群眾帶來更多高品質的文化體驗。

      重慶 

      巴渝文物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迎昭

      置身大足石刻數字影院,在美妙的視聽享受中沉浸式游覽世界文化遺產;乘坐電梯深入長江江底,透過圓形觀察窗,白鶴梁題刻盡收眼底;登上枇杷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館一院”精彩紛呈,在這里賞文物、讀好書、品咖啡,好不愜意。

      這,正是巴渝文物活在當下、服務當代的真實寫照。

      重慶是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在這座美麗的山水之城,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交織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重慶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助推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文博工作者邁出鏗鏘步伐。比如,重慶開埠遺址公園全面建成開放,業態兼具休閑觀光、旅游度假、餐飲美食、沉浸體驗、演藝等,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

      今年,重慶將深入實施紅巖精神傳承弘揚工程,高質量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紅巖文化公園二期項目以及三峽出土文物修復、三峽博物館改陳、重慶非遺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釣魚城遺址、白鶴梁題刻、川渝宋元山城體系等申遺,打造世界文化遺產集群等,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

      巴渝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資源,必將讓文明之光更加閃亮。

      新疆 

      如春之暖,非遺畫出風景線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花燈、社火、剪紙、陶藝、年畫、茶藝、皮影戲、十二木卡姆、麥西熱甫……龍年正月開始,新疆多樣的非遺把各族群眾的新春打扮得綺麗炫目。對非遺的充分發掘、保護、傳承、利用,讓這些隨中華文明綿延千載的文化瑰寶,越加清晰地走入了人們的生活。

      近年來,新疆相繼實施了《自治區非遺保護條例》《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不斷提高非遺傳承保護的規范化和系統性水平,推進非遺可持續發展。同時,持續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推出了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

      在喀什古城、新疆國際大巴扎、葡萄溝等風景名勝區,一座座非遺巴扎、非遺集市遍地開花,讓到訪的游客享受著一場場“非遺盛宴”,滿足了人們在旅途中留下美好新疆印記的心愿。

      截至目前,新疆有非遺代表性項目5425個,其中3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94個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15個入選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全疆已有120個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并建成瑪納斯、刀郎麥西熱甫等10個非遺傳承中心,傳承人既能傳授技藝又能依靠表演和手藝增收,熱情展現中華文明瑰寶的魅力。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午夜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大香人伊一本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亚洲一本到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亚洲国产人成网站在线电影动漫|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