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何祖謀)加強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力度。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成為高頻詞。
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年來,我省加快構建“居家有服務、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機制、市場有選擇”的“福見康養”幸福養老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新期待。
緊緊圍繞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床邊”建設施、送服務,推廣“近鄰+養老”、“互聯網+養老”、“黨建+養老”、互助養老等養老服務新模式,讓居家社區老年人不用離開熟悉的環境就能獲得更貼心的養老服務。目前,全省各類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1.7萬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5.8%;養老機構1251家,其中五星級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470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68.2%。全省養老床位總數27.9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8.9張,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餐熱飯讓老年人暖胃更暖心。2023年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中,省級財政投入1.15億元,建設完成300個示范性長者食堂、50個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推廣“食堂+學堂”模式,支持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讓長者食堂不僅有“煙火味”更有“人情味”。新增縣級示范性養老服務網絡7個,持續完善城區“一刻鐘”養老服務圈,讓社區老年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晚年的同時,也可享受到“心坎上”的貼心服務。
改造一小步,幸福養老一大步。在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根據老年人照護需求和居住條件,對其居家環境關鍵區域或部位進行適老化、智能化建設和改造。全省已實施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6萬戶,從可觀可感的“大變化”到細枝末節的“小貼心”,讓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有了實實在在的改善。
把養老床位搬回家,養老服務送上門。福州、廈門、三明、泉州等4個城市作為全國試點地區,持續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為符合條件的經濟困難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建成床位近6700張。
同時,培育銀發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基本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拓展養老消費市場,大力培育“養老+醫療”“養老+旅游”“養老+制造”“養老+互聯網”“養老+地產”等新業態;發揮溫泉、濱海等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支持養老服務與健康、文旅、森林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紡織、鞋服、食品等產業優勢,搭建養老產業“產供銷需”對接交流平臺,推動開發滿足老年人差異化需求的適老生活用品。
更好實現“老有所養”,離不開人才支撐。全省現有10所本科高校、18所高職院校、17所中職學校開設護理、康復等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現有在校生3.6萬人;全面建立入職、在職等養老從業人員激勵機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發展到2.6萬人,有效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社會認同度,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閉幕2024-03-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