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翻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與科技和環保有關的表述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焦念志的關注。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長期致力于海洋碳匯科研一線工作,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參政議政,服務國家可持續發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貢獻基于海洋的解決方案。
焦念志多年來一直圍繞海洋負排放開展履職建言。“負排放是相對于排放而言的概念,海洋負排放即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途徑,有效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儲存在海洋中。”焦念志解釋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僅需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需要發展科學有效的增匯技術,通過負排放手段吸收并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廣袤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其儲量約為大氣碳庫的50倍、陸地碳庫的20倍,擁有巨大的碳匯潛力。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海洋中存在巨大的溶解有機碳庫,然而其成因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被美國科學家稱為“不解之謎”。
基于多年的研究積累與創新探索,焦念志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理論”。該理論指出,海洋中數量龐大卻難以觀測的微型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影響——它們能夠將活性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溶解有機碳,并儲存在海洋中,這一重大發現揭開了海洋碳庫的神秘面紗,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全新的負排放思路,并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納入氣候變化評估報告。2022年,焦念志在國際上領銜發起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通過聯合國評審,現已有33個國家的科研團隊參與。
基于微型生物碳泵理論的研究,顛覆了傳統認知,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而要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可量化的實踐應用,亟需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目前,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簽發官方文件,批準由焦念志領銜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成立“海洋負排放與碳中和工作組”。該工作組將作為海洋負排放領域國際標準提案和評議的官方歸口,規范海洋碳中和領域的技術實施和相關活動,當前正組織國際標準提案的征集與評審工作,指導制定涵蓋污水堿化、生態海洋牧場、大型海藻養殖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從源頭提升海洋碳匯能力。
在深耕海洋碳匯研究的同時,焦念志始終活躍于科普一線,通過線上線下平臺開展公益講座,創新運用動畫、音樂等多媒體形式,深入解析全球生態治理的復雜命題,借助生活化比喻將深奧的海洋負排放理論形象化,向公眾揭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本質聯系,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向世界傳播應對環境挑戰的中國方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科普工作絕非簡單的知識搬運,同樣需要嚴謹認真的態度,必須下功夫將復雜科學原理轉化為大眾化方式進行表達和傳播,讓更多人理解、支持和參與。”焦念志坦言,推動科研創新成果向生產力轉化,需要貫通“政產學研用”協同鏈條,讓海洋負排放理念轉化為社會共識,凝聚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治理合力。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政協委員蘭臻:我把孩子們的心愿帶到北京2025-03-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