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瑞獸,相傳它的身上組合了多種動物的特點,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于一體。日前,《自然》雜志最新報道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錘。
那么,它為什么被稱為“麒麟蝦”?科研人員在哪里發現了它?它究竟在生命演化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它的科學意義在哪里?
生命在地球上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歷史。然而,直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復雜多樣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但是,從達爾文開始,“寒武紀大爆發”就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里就特別提到,復雜動物在寒武紀突然出現是對進化論的巨大挑戰。
然而,到了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云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將“達爾文的困惑”推向頂峰。因為澄江動物群中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
不過,達爾文進化論中也提出,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的方法,即:科學家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
在澄江動物群中,多樣性最高的便是節肢動物,被譽為“寒武紀的明星”的三葉蟲、奇蝦,都是節肢動物。如果說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而現如今,我們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也都是節肢動物,它們的共同點是:具有分節的身體和附肢。可以說,當今地球個體數量最多的動物就是節肢動物,它們占據了動物界中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在海、陸、空各種環境下都有它們的身影。
那么,節肢動物是怎么演化而來的?它們的祖先又長什么樣?這是生物進化的一大難題,一百多年來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而澄江生物群中,豐富的節肢動物化石便成為了破解“達爾文的困惑”的“解鈴石”之一。
此次,由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組在澄江動物群中找到了解答“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化石——“章氏麒麟蝦”。
之所以稱為“麒麟蝦”,是因為它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四不像”瑞獸——麒麟”一般,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征。
“麒麟蝦”是蝦形,長有五只眼睛,擁有當時海洋中巨型捕食型動物“奇蝦”的捕食型“大鉗子”,以及我們現在熟知的節肢動物(如無處不在的蚊、蟲、蝦、蟹)的多種特征 。
在澄江動物群中,奇蝦被認為是節肢動物的祖先類型,它是體長可達兩米的頂級捕食動物。但是,奇蝦和真節肢動物,形態差異巨大,兩者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演化鴻溝。這一鴻溝成為探索“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缺失環節。
此次發現的“麒麟蝦”,其頭部嵌合了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形態構造,包括寒武紀怪物——奧帕賓海蝎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寒武紀巨型頂級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但是,身體具有明顯的真節肢動物特征,例如硬化的表皮、愈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干和分節的腿肢。
本次發現的“章氏麒麟蝦”化石中,最小的如同蝦米般,最大的長達7cm。
研究團隊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對“麒麟蝦”化石進行了精細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以多年積累的世界上其它寒武紀化石的研究數據為基礎,結合“麒麟蝦”獨特的嵌合形態和演化發育生物學分析,論證了奇蝦和真節肢動物第一對附肢的同源性。
研究人員通過譜系發生重建,計算反演出早期節肢動物演化關系和附肢形態轉變的新模型。結果表明,“麒麟蝦”的演化位置處于奇蝦和其它真節肢動物之間,位于真節肢動物的根部。
“麒麟蝦”代表了達爾文進化論預言的重要過渡化石,它架起了從奇蝦演化到真節肢動物的中間橋梁,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經過幾代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人們對動物起源之謎有了諸多重要認識,然而這遠不是終點,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仍有諸多“謎團”等待我們去揭開。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見多識廣 頻道推薦
-
2020青驕第二課堂全國青少年禁毒知識競賽答案2020-11-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